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平潭新闻
分享

近日,在平潭小练岛东北侧海域,巨大的白色风机矗立在浪花之中。一艘小船上,技术人员林兆彬操作着电磁场强度分析仪,实时记录水下噪声、电场和磁场强度。“咱们的项目前期主要研究风机海缆产生的电磁变化对鱼类的影响。若噪声过大,可能会对鱼苗的生长产生不利因素,需要根据相关数据提前对装备进行调整。”林兆彬说。

林兆彬所说的项目,指的是风渔融合海工智能装备试验基地项目。

去年10月,该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平潭,计划利用全国首个海上分散式风电项目——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照明工程分散式风电项目4号风电机,以及其周边的海洋环境条件,开展风电与智慧渔业融合养殖试验与研究,内容包括海域调研、智慧养殖等,一期预计投入研发费用2000万元。目前,项目已结束前期勘测,正转入工程启动阶段。

记者了解到,上述项目位于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的平潭海峡,受“狭管效应”影响,这里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是开展风渔融合测试的绝佳场所。

“我们计划在这片海域建设风渔融合立体养殖平台,基于海上风电渔业养殖系统,综合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养殖装备平台、智慧养殖信息化平台等,实现智能化、无人化深海养殖,预计6月底进行水下网箱安装。”项目建设单位、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华南区域高级开发经理翁建锋告诉记者。

“渔业养殖向深海挺进,是必然趋势。”翁建锋介绍,早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引进“水上风电场+水下养殖场”的创新理念,可以实现“平台结构、海洋空间、运营功能”多空间多层次共用,打造绿能智慧深远海渔业养殖产业体系,为探索“风电+养殖”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

在深水海域中,风浪对于网箱养殖设备的影响尤为明显。倘若遇到大风大浪怎么办?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特别开发了单柱式组合网箱结构,这一技术尚属全国首创,是我们的‘独门秘籍’。”项目经理周硕说,该技术的特别之处在于搭载了自动升降、自动投饵、高性能替换网片等多功能装备,可以在台风、海浪来袭时,自动将锚缆进行加密,在保障网箱安全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适用于开放式深水海域养殖。

据介绍,这项技术让浪潮、沉淤、台风、腐蚀等一系列影响深海养殖的运营难点迎刃而解,实现一年四季皆可养殖。有了科技手段的加持,未来渔民在岸上通过手机就能够实时掌握网箱动态,还可根据历史数据,及时调整饵料等,科学解决了渔业增产、渔民增收、渔村稳定的“三渔”问题。

“海上发风电,海下养水产。”周硕说,该项目所采取的绿色、生态的养殖方式,有助于推动平潭海上风电与智慧养殖融合发展,促进“海洋牧场+风电场”发展模式加速成形,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通过对勘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我们确定了首批试点养殖品种为石斑鱼,预计不久后即可投放鱼苗。”周硕告诉记者,下一步,将根据项目运行情况,设计最优风渔融合方案,还将创新大面积渔网的模块化设计技术等,提高网箱抗风浪性能,探索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本报记者 张哲昊 程枝文)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平潭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