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平潭新闻
分享

又到一年“追泪”季,“追泪指南”来啦 

浪漫蓝眼泪 不止在平潭

8日晚,平潭再现蓝眼泪景观,如满天星辰落入大海,又如蓝色火焰在燃烧,刷屏了榕城朋友圈,吸引了大批“追泪”人。那么,福州哪里可以“追泪”呢?为此,记者梳理了一份指南。

现场

福州人连夜“追泪”

当晚,在平潭君山片区东美村海域,一拨又一拨从榕城赶来的游客聚集于此,追逐一场自然奇观——蓝眼泪。海风吹拂下,水面泛起晶莹蓝光,宛如一片荧光海,令人目眩神迷。

“好景!”“绝美!”“宛若阿凡达的星球!”……现场,不少游客发出赞叹。

“很开心!很兴奋!这里既有岸边‘追泪’,也有快艇‘追泪’。感叹大海的魅力!有一种美是大自然的馈赠!”户外爱好者邹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当晚8时多开车赶来平潭,选择了乘坐快艇“追泪”。

记者看到,随着海浪的拍打,散落在沙滩上的幽蓝星光,给海滩增添了一份浪漫与神秘。许多游客光着脚丫,奔跑在沙滩上,犹如在星光中起舞。

攻略

这些地方可“观泪”

蓝眼泪是什么呢?蓝眼泪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自然现象,由一些个体微小、会发光的浮游生物形成。在平潭,这个季节的蓝眼泪发光生物是夜光藻。夜光藻体内有荧光素酶和荧光素,当受到外界扰动时,荧光素会和氧气发生反应,这个过程会释放蓝光。

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10月,平潭都会出现蓝眼泪。每年4月至6月,是蓝眼泪的高发期,平潭多个海域会大规模出现蓝眼泪景观。

那么,平潭哪些地方适合“追泪”呢?记者梳理了以下几个地点。

龙王头:全国最大的海滨浴场之一,也是距离平潭城区最近的“观泪”点。沙滩干净洁白,白天捡贝壳、踏浪戏水,晚上吹海风、听音乐。

长江澳:光污染少,更容易看到蓝眼泪景观。此外,这里一座座风车排列得错落有致,十分唯美。

东美村:蓝眼泪最常光顾的地点之一,毗邻仙人井景区,依山傍海,是众多游客打卡之地。

坛南湾:湾内海域辽阔,有“白金海岸”的美誉,是观看蓝眼泪的最佳位置之一。

除了平潭外,福州连江、长乐海域也会出现蓝眼泪现象。

其中,连江苔菉平流尾地质公园,海岸线长,有海蚀平台、海蚀岩洞、海蚀巷道等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海蚀地貌,是福州“追泪”热门地。去年出现蓝眼泪的时间为4月28日前后。

长乐区的文武砂十七孔、湖南大鹤、文岭石壁、松下牛头湾等地,曾出现多次亮度较强的蓝眼泪。去年出现蓝眼泪的时间为4月10日。

又到一年“追泪”季,“追泪指南”来啦

科普

揭开蓝眼泪“神秘面纱”

有市民游客提出疑问:蓝眼泪有毒吗?是赤潮吗?记者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等部门了解到,福建常见的蓝眼泪是夜光藻,属于无毒赤潮生物,一般不会引发赤潮现象。

问题一:海洋为何“流泪”?

据了解,蓝眼泪是海洋生物的发光现象,常见的有两种浮游生物:一种是希氏弯喉海莹,一种是夜光藻。目前,福建蓝眼泪比较常见的是夜光藻,比如平潭、福州等地。夜光藻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夜光藻细胞内具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在受到外界扰动时会发生反应,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被转化成光能,这就是人们看见的蓝眼泪。

根据发光量,蓝眼泪可分为5级:1级微量——手动淡光或浪尖微亮;2级小量——手动亮光或浪尖短浪;3级中量——偶尔出现完整蓝色波浪;4级大量——持续出现完整蓝色波浪;5级爆发——整片大海均为蓝色波浪。

问题二:蓝眼泪有毒吗?

夜光藻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近岸海域的单细胞生物,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繁衍的方式类似于藻类。海渔部门提醒,夜光藻无毒,对人体无害,但不建议触碰,因为含高细胞密度夜光藻的海水有一定刺激性,会引发敏感体质的人皮肤瘙痒。

问题三:蓝眼泪能打包吗?

研究发现,夜光藻发光需要耗能,蓝眼泪只能短暂出现,从大海装进瓶子后最多只能发光100秒左右。所以,市民想打包带走蓝眼泪的想法无法实现。

问题四:蓝眼泪是赤潮吗?

赤潮,又称红潮,指的是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现象,渔民称之为“铁锈水”“牛粪水”等。

记者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获悉,目前,福建省海域常见赤潮生物约有20种,其中包括夜光藻。不过,只有赤潮生物高度聚集才会引发赤潮。当密度达到每升海水中有3000个或以上夜光藻细胞时,蓝眼泪才可以看作是一类由夜光藻引发的赤潮。

目前,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定期对近岸海域开展赤潮加密预警监测,并在网站上公布信息。根据福建省海洋预报台9日发布的消息,福建沿岸海域水体水文、生物、化学等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预计福建沿海发生赤潮的概率较小。

(记者 王光慧 郑瑞洋/文 陈景好/摄)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平潭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的魅力在哪里?10个发展中国家32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