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莆田新闻
分享

莆田渭阳村:农历三月三 畲乡乌饭香

老院子里支起了几口大锅,摆上笼屉,好不热闹   

莆田渭阳村:农历三月三 畲乡乌饭香

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的村民在村道边敲锣打鼓,欢迎四方来客

莆田渭阳村:农历三月三 畲乡乌饭香

渭阳村义兴黄氏古建筑群  

海峡网3月31日讯(海都记者 陈晋/文 马俊杰/图 实习生 唐明亮)对畲族来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是一个火红而美妙的节日。因农历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乌米饭,祈祝丰年,村前村后也都充满着浓郁的乌米清香。

昨日,记者来到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内,感受了一番渭阳村“三月三”的热闹。记者了解到,当天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祖祭钟馗、木偶戏表演、畲族文化表演、畲族风情展示、做乌米饭。

穿戴民俗服饰 祭祖拜神

昨日上午9时30分许,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内可谓热闹不已,在村口的广场前,畲族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三月三乌饭节”。顺着村道继续前行,在畲族的宗祠庆雲洞前,老一辈族人带领着年轻的畲族后辈,身穿传统的畲族服饰,双手持香,向先祖和神灵祭拜。

记者发现,年轻的畲族姑娘和老一辈的畲族妇女,其所穿的畲族服饰完全不同。据当地一名村民介绍,畲族所穿的服装,叫“凤凰装”,这是畲族女性的服装,包括头饰和服饰、腿饰三个部分。

未婚的女子,把头发梳成长辫子,辫尾用红绒线梳成一圈,套在头上,像是凤凰展翅,称“小凤凰”,身穿蓝色的衣服。已婚的女人,则要把发辫梳得耸起来,然后用绒线扎紧,高高地套在头上,称“大凤凰”,衣服颜色则更花俏。而所用绒线的颜色按年龄段分,年轻的用红绒线,中年人用蓝绒线,老年人用黑绒线。

聚居数百年“乌饭节”流传至今

当天最热闹的就数做“乌米饭”。在畲族的祖宅内,村民围在木桌前,有的负责淘米,有的负责调味。

据现场一名畲族村民介绍,当天他们准备了500斤大米,这些大米用乌稔草做成的汁浸染后,加入蜜枣、白糖调匀,在蒸笼上清蒸一个小时,香喷喷的乌米饭就做成了。记者也顺道品尝了一下刚做出来的乌米饭,或许是纯手工制作的缘由,刚出炉的乌米饭温软爽口,还带着淡淡的香甜味。

得知乌米饭已经做好,闻讯而来的村民、游客纷纷来到了祖屋前,品尝起了这道传统美味。

现场,一名畲族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畲族人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散杂居民族,在历经近千年的迁徙过程中,足迹遍布我国东南山区。自明朝起,就有畲民迁移至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至今,畲族在渭阳村聚居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乌饭节”也随着世世代代的畲族村民流传至今。

□画龙点睛

“乌饭节”的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由于年成不好,畲族群众没有吃的,连谷种都被山主抢走了。一个叫蓝天凤的青年带着几个小伙子趁黑夜盗出了山主粮仓中的谷子,分给群众。山主追查此事,蓝天凤被山主关进地牢。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三,天凤被打得遍体鳞伤,没有饭吃。乡亲们就把剩下的谷种做成饭团,探牢时带给天凤吃,但饭团却被看守吃了。乡亲们就用乌稔叶煮米饭,黑乎乎的饭团吓住了看守,天凤这才得以活下来。到第二年三月三,蓝天凤被起义的乡亲救了出来,并推选他当义军领袖。畲民们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这谷米的来之不易,将“三月三”定为谷米节,又称“乌饭节”。

●畲乡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三月三乌饭节”的故事。据传是在唐朝初期,山越(即畲族的祖先)首领雷万兴与同族人蓝奉高等起兵反抗封建统治者,斗争持续了四十余年。有一年冬天,他们被唐军围困在山上,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他们靠采食“乌稔草”充饥,熬过了饥饿与严寒。终于翌年三月三日冲出重围,杀退了朝廷军队,获得了胜利。后来,畲族群众为了铭记这些英雄和乌稔果之功,便把三月三日作为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责任编辑:林航

最新莆田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