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莆田新闻
分享

原标题:莆仙戏人才的摇篮 四十年,莆田艺校盼“破茧”

莆仙戏人才的摇篮 四十年,莆田艺校盼“破茧”

艺校学生在表演《三打王瑛》。

海峡网7月5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俞靓 林爱玲/文 通讯员 庄雪雯/图)作为输送莆仙戏人才的摇篮,莆田市艺术学校在今年走入它的第40个年头。40年风雨,艺术学校前后培养300余名莆仙戏表演专业人才。目前,尚有50余名人员从事与莆仙戏相关的工作。

近年来,在莆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莆田市文广新局牵头推进,莆田市艺术学校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于2016年投入建设,今年9月,投资1.2亿元,建筑总面积约2.65万平方米的艺术学校新校区将落成。

莆仙戏人才的摇篮 四十年,莆田艺校盼“破茧”

戴福洲师傅教学生靓妆科介。

困局:人才断层

6月29日晚,莆仙戏传统剧目《状元与乞丐》在香港大会堂剧院里上演。据悉,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携两个全剧及莆仙戏传统折子戏前往香港,参加第九届香港“中国戏曲节”。现场火爆,热闹非凡。

7月3日一早,在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员就开始排演剧目了。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及仙游县鲤声剧团,是莆田市艺术学校莆仙戏人才的主要输出地。自1979年《春草闯堂》赴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创作、演出一等奖后,至今,仙游县鲤声剧团挑大梁的依然是当初那一批人马,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50多岁。这几年,如有重要剧目排演,他们仍需上台。

“年轻一辈,比如莆田市艺术学校2007届毕业分配到仙游县鲤声剧团的演员,呆了6年,因觉得未来希望渺茫,好几个我们看着能用的人才流失了。”莆仙戏老艺人杨洪赴说,以戏培养人,进步是最快的,但年轻一辈缺乏锻炼机会,演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莆仙戏面临着人才严重断层的问题。

杨洪赴今年已经69岁。莆仙地区尚有老艺人约50名,多数都近80高龄。莆仙戏人才培养,最突出的问题是需要和时间赛跑。学习莆仙戏,初中前开始学习最佳,因为青少年柔韧性好,学习能力强。学到十六七岁,分流到各个剧团,需要15年以上的历练,才具有丰富的经验。而那时,也是他们艺术生涯的黄金期。

学校方面,日常教学需要固定的师资,但演员又需要经常下乡。莆仙戏演员的艺术生命有限,而艺术学校表演专业的老师又需要年轻化,这是一个冲突。

由于莆仙戏戏曲表演老师紧缺,退休后的杨洪赴前几年被莆田市艺术学校聘去教授武生这一行当,结果半年下来一身病。对年轻人而言,学习莆仙戏也需要强健的身体。“一有排演,就要进行超过12个小时的舞台练习,挥汗如雨,身体素质往往受到挑战。”仙游县鲤声剧团团长傅丽云说。

莆仙戏从唐代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艺人经过不断的创造,形成了它非常典型又丰富的特性。上个世纪50年代前,莆仙地区的莆仙戏演员培养主要依托于民间剧团。“那时培养人才都是师傅自己带徒弟,莆仙戏的人才特殊性决定了这种传承体系。”杨洪赴介绍,那时新生进来,师傅都会先观察其相貌适合哪个行当。一旦定下来,徒弟就终生学习这个行当。莆仙戏的高贵难得就在于这个剧种角色分得细,每个行当有自己的形态、眼神,说话口型都有严格规定,表演上不能混淆。

“现在艺术学校的学生行当观念淡薄,导致年轻一辈的表演类似杂交,这样表演效果自然一般。”杨洪赴强调,莆田市艺术学校有它特殊的使命,它不是对学生进行劳动培训,如果是这样,对莆仙戏本身的继承来说,意义不大。

莆仙戏人才的摇篮 四十年,莆田艺校盼“破茧”

祁玉卿师傅教学生角科介。

探索:新旧接续

成立于1978年的莆田市艺术学校,全称是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莆田分校,作为莆田市唯一的全日制中等艺术职业学校,主要培养莆仙戏表演、器乐、美术等人才,每届大约有几十人从这里毕业。“毕业后,真正能从事莆仙戏剧表演的人员很少。”莆仙戏剧院副院长黄艳艳说。

作为莆田市艺术类基础教育学校,艺校招生实行免学费政策,并由莆田市财政每年下拨市艺校戏曲传承人才专项资金30万元。艺校校长郑智专介绍,学校戏曲类专业目前主要招收三年制(初中毕业)、六年制(小学毕业)学生,莆仙戏表演与器乐表演专业在校生现有66人。

“戏曲类两个班16个学生,签约5名科任老师。学校现有20多名老师,大部分老师是退休的老艺人。”师生比在1∶2至1∶3间。按说这样的比例是理想化的,为何人才储备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这两年尽管生源涨了,但是生源质量并没有提高。”艺校老师方晓介绍,学校对前来报考的学生都以鼓励欢迎为主,录取率在80%至90%,但因为个人兴趣、对职业重新选择等因素,有部分生源流失。

“三年时间只够培养一个演员的基本功,艺校毕业到上台还要经过几年的磨炼,要想成材得始终保持对表演的热爱。”黄艳艳作为2000届艺校毕业生,一路走来,她明白要想拿到好成绩并非一朝一夕。

几年来,莆田市艺校和莆田市文广新局始终在找破解生源少、优质生少、出人才慢等困局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2016年3月,“福建省莆田艺术学校”筹建工作正式启动,预计在三年时间内将莆田市艺校办成具有独立办学资质的职业艺术学校,纳入莆田市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设立三年、六年制中专班、大专班,多途径、多渠道培养莆仙戏表演、器乐、社会文化、舞蹈、音乐等艺术专业人才,力争在校生总数超过300人,并核定增加一定的教师编制,以实现莆田市艺校跨越式发展。

目前已经落成的艺校新校区融合了莆田当地特色,古色古香,设有设行政楼、宿舍楼、食堂、教学楼、实训楼、小剧场等建筑,建筑总面积约2.65万平方米。

“这将是莆田第一所艺术高中,不仅要抓艺术课,还要抓文化课,扭转人们印象中‘读不好书就去念艺术’的旧观念。”郑智专对建成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新艺校充满了憧憬。目前,艺校新校区正在等待最后的工程验收工作,郑智专也像学生一样,期待着金秋9月,学校准时开学。

破局:人艺合一

2015年,莆田市推动莆仙戏的工程建设,重点投入资金用于大剧院建设。而早在2012年,莆田市艺术学校就在莆田市文广新局的领导指示下,启动莆仙戏传承教材编写工作。集中莆仙老艺人,融合两地的科介,将表演动态录像、分解动作摄影、详细文字解析等多元方式相结合,细分行当,突出教学的实用性,清楚地展示了莆仙戏傀儡介多元而完整的形态,更进一步推进了莆仙戏科介体系的整理和传承。莆田市艺术学校,作为莆仙戏“非遗”传承保护基地,不仅努力推动莆仙戏传承教学规范化,也在抢救莆仙戏方面先行一步。

“我们努力了这么久,盼了这么久,现在学校有了,编制有了,换回来的是更重大的责任。下一步,我们如何培养人才,给社会一个交代?”郑智专说。按照以往经验,艺术学校在应届毕业生中挑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苗子,建设队伍保留阵营。强大队伍,每个演员的成长速度就快。建立一支莆仙戏的新兴队伍,势在必行。

而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莆田学院,近年来也为莆仙戏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俗的贡献。“今年音乐学院准备先在校内开办莆仙戏兴趣班,明年由莆田学院上报申请开办莆仙戏方向的专业。将莆仙戏作为重头戏来做。”莆田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林荣华说,莆田莆仙戏目前面临的危机实实在在摆在众人面前,有待解决。在当前莆仙戏作曲、导演、编剧等一系列人才缺乏的情况下,莆田学院开办莆仙戏专业,意在培养专业性、理论性强一些的莆仙戏人才。

2016年,莆田学院音乐学院作为主体单位向福建省申请梆鼓咚传承基地,并于今年6月份获批。据林荣华介绍,这几年莆田学院把独具地域特色的梆鼓咚、十音八乐、莆仙戏等都引到课堂上来,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戏曲通识教育水准。

2016年,中央教育部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借着这一契机。莆田学院积极地与莆田艺术学校合作,在培养输出莆仙戏高端人才的同时,也培养适合中小学的戏剧进校园的专业师资。

莆田艺术学校,经历20世纪80年代下坡,90年代没落,到如今的上升,需要一个过程。几十年历史的欠债,一天是还不出来的。郑智专说,人要有理想,只要做了,就不会是空想。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莆田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校园无艾,青春有爱”2024台江区疾控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