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莆田新闻
分享

一口香蕉噎住 莆田一男婴昏迷40多天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医生从婴幼儿消化道里取出的部分异物

 

海峡网1月15日讯 (海都记者 陈燕燕 通讯员 林浩 文/图)去年11月底,9个月的莆田男婴小武(化名)咬了一大口香蕉,不慎卡在喉头吸入气管当场窒息,呼吸、心跳骤停,经过抢救,至今仍昏迷未醒。

连日来,记者走访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医生们盘点了2018年从婴幼儿消化道里取出的物品,有硬币、纽扣电池、磁力珠、铁丝、鱼骨头……

医生提醒,春节前后,由于聚餐多,食物品种多,儿童异物卡喉的意外时有发生,家长应加强监护,主动学习急救,一旦发生意外,能及时处置。

香蕉呛入气管 男婴昏迷不醒

昨日,小武还戴着呼吸机,躺在省妇幼保健院的重症病房。

家人很懊悔,他们告诉医生,小武刚长牙,当时咬了一大口香蕉,可能吞得太快,呛咳了几下,挥动着小手,想哭哭不出来,小脸憋得青紫。家人赶紧抠他喉咙、拍背,仍然无济于事。不一会儿,小武口唇紫黑,渐渐停了反应。大约20分钟后,送到当地医院时,小武的心跳、呼吸都停了。医生抢救40分钟,他才恢复心跳,但陷入深昏迷。

次日,小武被紧急转送到省妇幼保健院,他呼吸衰竭、血压不稳,还有严重的心肌损害、肝功能异常、酸中毒等症状。医生抢救多日,小武的心、肺、肝功能才逐渐恢复,但因为缺氧时间较长,他的脑损伤很严重,至今离不开呼吸机。即使醒了,可能留下脑瘫、癫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听力、视力也可能受影响。

黏性食物容易噎到 婴幼儿尽量少吃

婴幼儿吃黏性食品后,猝死的案例不少。2016年1月,7岁的厦门男孩喂1岁弟弟吃果冻,弟弟不幸噎死;2015年2月,福州一婴儿哭闹时喂面条,气管被堵住,抢救无效死亡;2013年1月,8个月的龙岩男婴吃米糊被噎死;2010年12月,4岁的泉州男童吃完面条、水煮蛋,突然身亡……

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林海主任说,很多家长以为,软面包、年糕、汤圆、馒头、香蕉、稠米糊、花生酱等食物较软,婴幼儿易咀嚼。其实,这些食物黏性较大,可能黏在喉咙口,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很危险。即使家长马上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也不一定有效。

他强调,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吃黏稠食物,不吃有皮的、有核的水果;没牙或刚长牙的婴儿可以喝果汁,或用汤勺刮水果吃,或将水果捣成糊状。平时,家长应加强监护,切忌在孩子进食时逗弄、打骂、追逐;一旦呛咳,家长可将婴幼儿头朝下,臀部朝上,用力拍背,并尽快送到医院。不能用手抠,更不能喂水,否则,黏稠的食物会发胀,堵住喉咙,更危险。

误吸异物不同 急救办法也不一样

福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林卫东说,儿童误吞异物,最常见的是硬币、坚果。取出难度最大的是头发。最危险的是钉子、针、枣核、鱼刺等尖锐物,可能刺伤食管、胃黏膜,或卡在消化道某一部位。

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医师叶红说,有些婴幼儿误食磁铁和磁力珠等益智玩具,数量较多,体积较小,家长很难发现。一旦被误吞,可能导致肠壁压迫坏死、穿孔等。误食各种药物、干燥剂、洗衣粉、洁厕灵、消毒液、洗发水等化学制剂,可能造成消化道腐蚀。

“错误的急救方法,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林卫东指出,急救前,要明确患儿情况,施救者需要经过适当培训。按压时,要注意部位、力度,避免对患儿的脏器、肋骨造成损伤。

如果孩子吞下异物,呛住后回不过神,已经窒息,应立即拨120,并立即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若患儿没了心跳呼吸,要立即做心肺复苏。若患儿呛咳后,没有窒息,还能说话、呼吸,可能异物只是堵住食道,也就是俗称的“噎住”,就没必要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最好马上就医。因为异物可能被咳出或进入支气管,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冲击之下,异物可能移动到主气管,情况会更糟。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莆田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金汤社区举办202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