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的道路、别致的凉亭、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色……4月7日,当记者漫步于梅列区陈大镇渔溪村时,这座“公园式”的小山村,让人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美”。
“我觉得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变好了,之前路上鸡鸭成群,到处是粪便。现在鸡鸭统一在后山放养,还有专职保洁员定期清扫,多干净!”村民杨老太今年79岁,18岁嫁到渔溪村,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她都看在眼里。
“整干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为改变村民的人居环境,渔溪村致力于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以来,村里拆除破旧附属房220平方米,完成道路拓宽50米,加上改沟、改厕等措施,实现了人畜分离、畜禽圈养。同时,村里还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一系列举措,让渔溪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文化扮靓乡村景色。“建设美丽乡村,要通过各类载体把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构筑文化内核,这样的乡村才算是内外兼修。”陈大镇副镇长管其宽说。福孝文化墙、菊花文化墙、民俗文化墙……从村头到村尾,沿路两旁的精美浮雕,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耕读文化,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我觉得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化惠民,你看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多教育题材。”在村部一楼的“幸福院”里,今年83岁的杨子昌和他的同伴们正在看报纸,这位当了16年村委会主任的退休村干部,亲眼目睹了村里近年来的变化,他感到很欣慰。
美丽乡村建设,还在于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在渔溪村,菊花不仅代表花卉文化,还是村民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在山清花卉包装车间,10多名村民正在包装新鲜的菊花,同行的渔溪村支部书记吴荣寿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有100多亩菊花,村民把土地租赁出去种植菊花收取租金,农闲时便来打工。
“农闲时我来这里打工,可以挣钱贴补家用。农忙时我就去干农活,还可以照顾到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车间内一位王姓的大姐告诉记者。渔溪村立足山区优势,开展“村会协作”,通过种植槟榔芋、菊花、烟草等经济作物,去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527元。
路净了,民富了,村美了,渔溪村沐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里,完成了她的华丽“变身”。2015年,渔溪村获得第12届“省级文明村”的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陈锦娜
-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
三明:“黑衣帅哥”洪流中勇救落水者 后悄然2017-04-10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