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南阳尾戏:三明尤溪小山村里流传数百年的文化遗存

戏馆:南阳坊正厅门前。 

南阳尾戏:三明尤溪小山村里流传数百年的文化遗存

南阳尾村一瞥 

闽中人爱看戏,看的多半是传自江西的戏,比如“小腔戏”。南芹村的小腔戏是出了名的,被命名为“南阳尾戏”,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阳尾戏:三明尤溪小山村里流传数百年的文化遗存

井泉,涌动乡愁。 

南芹在哪?

南芹坐落在尤溪县新阳镇西北部的大山坳里,由南阳尾与芹山两个自然村组成。

南阳尾戏:三明尤溪小山村里流传数百年的文化遗存

小腔戏的行头 

溪畔轶闻

据南芹《杨氏族谱·开基篇》记载:“祖衍龟山之道,脉向南阳以开疆……”龟山即杨龟山,南阳即今南阳尾;芹山,得名于山林有花香。环村皆山,村东银凤山,村西永仙山,北有狮龙歧,南有大帽山,均属典型的山垅间倾斜的谷地,分别主要聚居着杨、陈两姓人家。两个小村各有一溪,到了村外汇集在一起,流向邻县的奇韬镇。

先说南阳溪。它源于村东绵延高耸的银凤山和北面狮龙歧之间,海拔1000多米,有银凤亭和七星亭,香火寂寥。北侧马头山顶的古寨,残门断垣至今犹存。无法想像:当年,匪讯传来,村民们如何携家带口,从山脚的民居溯溪越岭,爬上悬在头顶的山寨!

但也并非总是逃避,壮士杨则华勇御外敌的事迹见于族谱:

清朝咸丰三年,林俊(1829-1857年)在永春县金峰山起义,属部先后攻克大田、永安、沙县诸城,退而转攻尤溪县城。

从沙县前往尤溪,有古道跨过南阳溪和芹山溪。这支农民军是否在过境时被杨则华率众伏击?不见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林俊部众数百人途经新阳地界(四十、五十都)(《池田乡志》),抵达四处崩圯待修的尤溪城下,由西北角突入县署,焚烧敬事堂。知县金琳上任未满月,城陷,失印,只得自杀(《尤溪县志》)。

但在闽浙总督王懿德的奏折里,“知县金琳力战受伤,投水遇救……逆首林俊踞七口桥抗拒官兵。该县金琳等带勇前来会剿……县城当即收复。金琳旋因伤殒命。其妻女家属均各骂贼遇害”(《咸丰朝实录卷之101》)。可见此役的战况相当惨烈。

咸丰丁丑(1853)年,当农民军退去,举人出身的萧作霖复任知县,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授予孟珠公曾孙杨则华“尽忠报国”额匾一块。4年后,尤溪城池修复,林俊部众为了向江西的太平军靠拢,先锋潘宗达率千余人又来攻城,终难攻克——这是后话。

杨则华受县令表彰6年后的咸丰己未(1859年),他的堂弟、孟森公曾孙杨则赐例捐贡生。此人也是孔武有力,更兼资质聪敏,才识过人,常为乡族解息纷争,办事公道,在当地的名声相当响亮,誉为“国钦”。他的故居朴素,至今仍在离南阳溪不远的山边,流传着乡贤的美名。

南阳溪哗哗长流,水口的桥亭供奉着民间信仰的诸神,1992年重修后成为一景。嘉庆年间,杨则赐的祖父奇振公等人倡修的五座石桥,从五公里外打石来筑,如今只剩一座。所幸,立在溪边的修桥功德碑还在,“芹山保南阳坊”赫然醒目。

南阳坊曾经生活过杨、郑、池、姜、董、欧诸姓。明嘉靖年间,杨谷大在南阳妻弟董家牧鸭为生,见鸭总在西山坳日生两蛋,颇为灵异,便向董家求为安身之地。从那时起,此地便成了杨家的祖祠——西屏堂的风水宝地。当时,福建“倭患”连连,县人苏阿普聚众造反,妻弟应允姐夫在深山定居。400多年过去了,如今生活在南阳的只有杨姓人家。

再说芹山溪。它也发源于村北的银凤山,溪边全是梯田,农家依山而居,芹山全村多是陈姓人家。陈贻接先生说,祖上是从邻县文江的溪尾村迁来的,族谱被土匪烧了,许多事不记得了。

南阳尾戏:三明尤溪小山村里流传数百年的文化遗存

清代修桥铺路的功德碑。

粬酿酒香

南芹谷地海拔800米以上,泉水甘洌,气候独特,土壤温润,适于制粬,成就了一项独特的产业。有资料记载:建国前,百分之四十村民从事此业,年产红粬五六千斤。

南芹制粬始于康熙四年,距今至少有史350年,传播者是芹山堡的陈维阳。据杨祥林介绍,粬以优质大米为原料,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月开始生产,流程为:将大米浸透、蒸熟;糟与粬青、粬母拌和;盛在钵萝,放入窖内,发酵晒干而成。

粬为酒之骨。周朝的著作《书经·说命篇》就有“若作酒醴,尔惟粬蘖”。尤溪家酿米酒之所以名扬四方,就是因为粬好。如今,沙县冬酒所选用的红粬基本上是南芹村师傅受雇在沙县后底村生产的。南芹红粬远近闻名,大都销往闽南、闽北。他们挑着担子,走在深山密林的古道上,躲着土匪,还要提防着猛兽。1947年,杨宗良去附近的管前赶墟卖红粬,路经汤山峡深洋仔,被虎所食。就在同一年7月,芹山村的陈贻君、陈贻壮兄弟,在后山砍柴,也被老虎咬去。

说起老虎,《杨氏族谱》记载了一个悲剧:1948年否4月,南阳尾的三对姑嫂上山采笋,全都被虎咬死——其中杨张氏还是个孕妇。据《池田乡志》记载:前后两年,新阳全镇被虎咬死49人,人心惶恐。1948年冬,浙江猎人董步生在银凤亭安设药箭,射死猛虎一只,虎患渐平。挑粬赶墟的南芹人,1953年卖过奇特的食物:竹米。这年9月,南芹以及邻近的北部村子,所有的大目竹、石竹都开花,生竹米,竹子大都枯死。南芹人素有经商头脑,见竹米成熟了,便采了一两百斤,挑到管前、新阳墟市上叫卖。这竹米,磨成粉是可以果腹的。

当然,南芹的瓷器、花灯也声名远扬,在此按下不表。

南阳尾戏:三明尤溪小山村里流传数百年的文化遗存

南阳尾水口的桥亭是民间信仰的供奉区 

戏外人生

南芹像个鸟窝,卡在半中:从瓷厂入境,一路下山,它在山脚;出了南芹,又一路下山,它在山顶。

因此,南芹历来闭塞,人称“山窟窿”。明代中后期传入了戏文化,从此酬神娱人,唱戏不疲,以致成俗:初一在家,初二过家,初三演戏敬公妈。有民谣为证:“南芹山窝地,人人爱唱戏。日日百家饭,夜夜当皇帝。”

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的某天,村里来了一个青年男子,找到戏班师傅,要求搭班。班主一听“余清福”三字,再听他的一番诉说,百感交激,立马应允。

原来,余清福(1851-1910)是山下洋面的龙益村拱桥头人,自幼酷爱戏曲,拜江西某艺人为师,学成大腔戏后,在本村设馆教戏,时常组班出演。某天去坂面古迹口附近的村子演出,过渡时,船翻了,戏班18个演员全部遇难,只他一人脱险,无颜回乡,所以投身邻村的南阳尾大腔戏班。

以下的叙述,来自南芹籍学者——三明学院教授杨业辉关于小腔戏的专著《乱弹魅影》——

余清福此时已经倒嗓了,唱不出大腔戏,但他改用小嗓唱法,细音行腔,由于唱腔优美,很受当地百姓喜爱。凭着才艺,他当上了班主师傅,便改弦更张,将原先唱大腔戏的两个戏班合并为庆隆班,主要行当角色改用小嗓细音行腔。为区分大腔戏,人称“小腔戏”:易学易唱,演出服装色彩艳丽,表演细腻生动,且有锣鼓、丝竹、锁呐伴奏,喜庆热闹,十分适合祭神宴乐的需要。

从此,余班主全村轮吃,收谷为酬,还常组班去邻乡、邻县演出——戏班16人,俗称16把椅,前台10人,后台6人。他执教6年,教戏20本,带出了一批后来名声显赫的徒弟,在远近卓具影响,自成一家,成为尤溪小腔戏鼻祖。至今,村里人还记得余清福教的第一本戏叫《天缘配》。

但在当年,唱戏的地位低下,有“戏子不入族谱”之说,余氏族裔现有300多人。南芹村里为纪念余清福的传授之功,小腔戏的后辈艺人尊他为戏神,附在田、窦、葛三大戏祖之后,日夜供奉。1983年,余清福的传记入了《中国戏剧志·福建卷》,这是新时代对他的褒奖。

戏班列为“下七子”,学戏只能在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子,但南芹小腔戏馆设在南阳坊正厅。收徒要立《拜书》,其中有“自今投拜以后,情同父子之恩,不得忘恩负义。”随后,班主设神坛供祭,举办收徒仪式,拜师,拜戏神……学艺的场所固定,设案供田公元帅,上香、上贡品,还须念咒语、安符,等等,日日如此,直到两个多月完成。

每年正月十五过后开馆收徒,农历六月二十四田公元帅生日开始排戏,八月十二太保公生日出班演出。年复一年,皆沿此习。第一本要学《天门阵》(杨家将戏),尔后再学《天缘配》,俗称天仙配——小腔戏剧目中,武戏多,与杨家将有关的尤其多,这与武戏热闹有关,更与南阳尾都姓杨有关。

南芹小腔戏传到第三代杨光种时,已很成熟,广为外出演出,也常受聘外授。同治至光绪年间,极盛时期,小腔戏传入沙县、永安、大田、明溪等地,收徒无数,小腔戏传唱四方。

小腔戏受欢迎,与它的说、唱有关。说:吸收当地方言,有时故意错用乡音;唱:音乐吸取地方小调,如道士腔、民间小调,还吸收了民间杂耍艺术的技艺——这土腔土调拉近了距离,生发情趣,受人喜爱。

南芹人看戏看的是什么呢?有一联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真谛——

明知其假样装模,离合悲欢,看来,都解开生面;

试认他真情流露,节廉忠孝,对此,谁能不点头?

村主任杨宗植说,1952年,尤溪县文化馆派人对南芹戏班进行整顿,成立“南芹小腔戏业余剧团”,除排演传统剧外,还移植上演《白毛女》等现代剧目。文革时,戏装道具作为破“四旧”对象,老艺人冒险将它们分散收藏,剧团用小腔戏的曲调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1978年,南芹重组剧团,吸收女演员演旦角,结束了小腔戏男扮女装的传统习俗,排演《十五贯》引起轰动,风靡多年。

屈指算来,小腔戏在南芹已流传200多年,历经12代传人。

南阳尾戏:三明尤溪小山村里流传数百年的文化遗存

古道,响过哒哒的马蹄。 

南芹飘香

如今,南阳溪依旧,但石砌成岸,沿溪筑楼,一派时代新貌。

溪畔,南芹村部所在地成了社会活动中心。

村支部书记杨开对是个八零后,他指着村部旁石砌的会场说,将筹措资金进行安全加固,作为南阳的戏院,以便传承“南阳尾戏”。

南芹现有人口约1500人,其中三分之一的村民在外做小吃。青壮年在家的不多,唯有杨开钏从晋江企业回乡创业,在高高的马头寨下,开起了农庄,养鸡养鸭,种杉植果。前年,从南芹到龙益的公路修通,从此,南芹不再是新阳镇的“西伯利亚”了。这里,仍然保留着小学,白天琅琅的书声与夜间依呀的管弦都是美妙的。

在此,录下南芹村老人活动中心的一副横批为“浑然忘我”的对联作结:

何时有歇抚琴一曲诗书永,此外惬然落子无声心气平。

责任编辑:杨林宇

相关阅读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武夷山三茶集团举办2024年新式茶饮展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