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眼下,虽然已是深冬,但走进建宁县高峰村,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梯田里白的、粉的、红的、紫的波斯菊像色彩斑斓的彩带,给这乡村的田野平添了一份说不出的美妙和别致,让人心旷神怡。“这次带孩子来玩,就是想给她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特地从江西来玩的张女士说。

据了解,2016年全县实现游客接待102万人次,比增26.6%,旅游收入9.1亿元,比增24.6%。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是什么,让它吸引了越来越多游人的目光?

近年来,建宁县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从旅游到“旅游+”,做活产业链,从旅游到扶贫,演绎“全域旅游”新精彩,旅游产业实现从“点”到“圈”的华丽转身。

眼下,一场旅游产业的“绿色革命”正在红土地上演。

从旅游到“旅游+”,做活产业链

建宁是个偏远的山区小县,这里没有响亮的名山名水,要发展旅游,曾在许多建宁人眼里,都觉得不可能。

其实,建宁县境内旅游资源并不缺乏:作为“中国建莲之乡”,拥有5万亩的建莲及12万亩的桃梨园;作为中央苏区县,有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反围剿纪念园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秀起东南第一巅”的金铙山、满眼见绿的闽江源保护区,还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这些散落的“宝贝”还“藏在深闺无人识”。

这些年来,该县虽然在景区建设、品牌打造、配套要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境内景区主题单一、宣传功夫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而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软肋,但同时又蕴含着巨大潜力。

建宁旅游出路何在?又将怎么走?这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决策者和实施者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

“山区旅游要发展,还得打破瓶颈,实行大规划。”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说,旅游业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产业。建宁的旅游要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打好“生态牌”,要想把旅游做强,必须推动旅游业与三产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华丽转身。

思路决定出路。县里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决定立足当地丰富的红色、绿色、生态资源,围绕“红色、绿色、田园”做文章,全力打造生态特色旅游,举全县之力做大做强“全域旅游蛋糕”。

郑剑波说,全域旅游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景点旅游,如何以旅游为线,串起农业、文化、电商等跨界产业,创新更加多元的旅游产品,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建宁县实施景区全域联动、空间全景营造、线路全域统筹、产品全时体验、产业全域融合、品牌全域融合,探索“景县合一、全域建宁”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构建“一城一环两轴三区”旅游格局,全景空间营造主要以乡村旅游为引擎,将建宁县城作为一个大景区整体运作,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将旅游的辐射效应与各大产业相连接。比如,依托建莲、黄桃、黄花梨、笋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水果采摘等“旅游+农业”项目;依托食品加工企业等特色平台,开发集旅游观光、购物、休闲、体验一体的“旅游+工业”项目等;依托林业生态优势,围绕全县三边三节点和一重山森林进行花化、彩化,开发城乡景观绿化一体的“旅游+林业”项目。

从旅游到扶贫,演绎新精彩

对于建宁来说,全域旅游不仅让旅游与各大产业“联姻”,还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实实在在惠及了当地百姓。

1月2日,在建宁县高峰村村民林华的农家乐里,游客们正开心地体验打糍粑的乐趣。厨房里,林华和妻子正在忙着游客的晚餐。“以前,都是烧柴,一到做饭时间,厨房里到处都是烟。现在,电压稳了,厨房全部用上了电器化,又快又干净。”林华的妻子满脸笑容地说。

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6个村民小组,179户,826人。早些年,由于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高峰村的村民几乎过着原始山寨生活,“贫穷”“脏乱”成了这个村的代名词。

这些年,村里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礼物”,越变越美,从全县第一贫困村发展成为生态旅游村,百户人家搭上了旅游快车。就在不久前,高峰村被列为三明市唯一的国家旅游扶贫观测点。

“过去,我们村的人天天守着那几亩地过日子,围着猪圈掏猪粪,现如今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啦!”寒风凛冽,在建宁县高峰村,贫困户聂裔樟说起村里的变化,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43岁的聂裔樟是高峰村村民。这些年,他和妻子都在家务农。由于自己体力不足,文化水平欠缺,没有专业技术才能。一年忙到晚,靠家里的几亩田,挣不了几个钱,更别说存钱。

像聂裔樟这样缺少技术,又缺劳动力的家庭,如何才能脱贫?

今年初,该县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根据贫困户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因素,了解到聂裔樟的情况,为他“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村里与高峰漂流公司对接,介绍他到公司当护漂员,月工资1600元,只需上班3个月,除此之外,村里专门安排村里的科技示范户与聂裔樟结对子,实时帮助他解决田间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眼下,对高峰人来说,搞旅游增加收入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今年,村里将有15户52人借助旅游脱贫。“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旅游扶贫的方式,让贫困户脱贫。”建宁县旅游局局长张美娥介绍说,2016年高峰景区接待游客预计达10万人(次),旅游收入预计突破800万元。

近年来,该县全力抓好旅游扶贫,对民宿、农家乐、采摘园、旅游商店等乡村旅游经济实体采取“保底收入,盈利分红”的原则,吸纳贫困农户通过出租农田、竹山、资金等入股,参与当地旅游项目经营管护。截至目前,共有4A级景区2家,四星级酒店1家,省级观光工厂1家,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1个、特色村3个,旅行社及分社、服务网点7个,乡村旅游经营主体37个,辐射带动5000多农民致富,带动贫困户500余人,约占全县总贫困人口9.2%。 

责任编辑:林航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