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十几年前,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村民张花萍与他人合伙,在村里开荒50亩种柑橘,但多年下来,入不敷出。而现在,就在原来的荒山上劳作,张花萍一个月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全年工资加分红近5万元。

这种改变缘于张花萍的“身份”变了。现在,她在村里引进的企业福林木业打工,干一样的活,收入却有天壤之别。

常口村距县城15公里,村里常住人口560人。过去,该村集体资金几近为零,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穷日子,是典型的“空壳村”。而现在村里仅有2个农民务农,其余劳动力则全“落户”该村的企业就业,许多农户家庭年收入达8万元左右。

常口村村民收入稳定得益于这个山村有多样化的增收渠道。该村村干部利用当地水源、林地、矿产等资源优势,借力村企合作共建,多年来先后引进从事旅游、养殖、水电、木业等项目的企业共6家,通过收取企业土地及资源管理费用,村集体收入去年达近百万元。

近年来,像常口村这样发生变化的山村在将乐县比比皆是。过去,将乐县135个建制村资金短缺现象普遍,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部分村级组织因当地资源匮乏、增收渠道单一,导致村集体资金几近“空壳”运转,无钱为民办事、服务功能弱化;村干部基本报酬得不到保障,影响工作积极性;村民增收致富只能依靠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做生意。

2012年,将乐县委、县政府出台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山村集体经济转型增收,对年度收入不足8万元的建制村每年补足8万元。同时,制定出台村集体资金增收奖励政策:村党支部、村委会任期三年内,实现村集体经济较上届年均固定收入总额增收5万元以上,并与上届相比增长幅度达50%的村,审核认定后给予村干部奖励。

如常口村,连续两年达到该县出台的村集体资金增收奖励标准,县财政每年一次性奖励该村村支书及村主任各1.5万元。

新型保障机制激活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村干部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发展路径,“靠山吃山、靠水用水、土地流转、点子生财”,“找”出了多种多样的增收渠道,逐步化解村集体资金的“空壳”难题。

万全乡上华村距镇区19.5公里。这个偏远山村有农户203户999人,林地面积51088亩,是个资源丰富的林业大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欠账大户,一度因修路负债130多万元。该村村干部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将村集体管护的13898亩林地以林木折价方式入股当地上市木业公司,组建金森·上华林业有限公司,村委会占45.2%的股份。借助上市公司的管理经验及技术优势,村集体每亩林地平均出材量提高约2立方米,亩均增收450元;林地租金每年每亩10元,地租每年收入达13.89万元;村民每人每年从这家企业分红550元。

万安镇万安村现有土地面积25560亩,村干部着力在开发村集体土地资源上做文章,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村集体负责与农户签订土地出租合同,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先后流转给农、木企业土地2500亩;村民有地租和分红收入,有的还在企业上班,领取工资;村集体每年向企业收取每亩50元土地管理费,仅此一项村集体资金每年可稳定收入12.5万元。

据将乐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相关机制的激励下,目前,全县已基本消灭“空壳村”。

责任编辑:林航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系统运行出现错误 莫斯科交易所推迟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