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谢坊村地处宁化县南大门,全村面积18.6平方千米,现有427户2042人,是我县唯一的省、市两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该村按照“一园一带”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不断做强“一花一竹”特色产业、打响文旅品牌,谱写“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振兴新篇。

微信图片_20201222104750

围绕突破升级,打好产业发展牌

谢坊之兴,兴在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先手棋”,谢坊村在稳粮固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一花一竹”产业。自2015年“5.19”洪灾过后,谢坊大片农田不能耕作,2018年谢坊村两委干部,以“花”为媒,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筹资金、租土地、建大棚、学技术,共投资2600多万元,建立“一心两站三基地”,花卉规模达到650亩,每亩每年增收8000元。今年又新增种植多肉180亩,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全省单体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多肉基地,品种多达150余种,通过线上直播,销往全国各地,共带动50余名群众增收,9名贫困户脱贫致富。花卉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已影响辐射至周边各村。

“笋竹”是谢坊的特色资源产业,培育了万亩优质竹林,省级龙头康竹竹业自2017年谢坊村落户以来,实现了从半成品到成品的转变,效益连年攀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3800余万元,带动当地150多人就业,16名贫困实现脱贫,创办“家门口就业”工程,打造产业扶贫车间。“金鑫笋竹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和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产业兴,户户旺。谢坊村的红心地瓜、林下黄精、薏米、辣椒干等也百花齐放,群众致富乐开花。

围绕村情实际,打好生态宜居牌

谢坊之美,美在自然。“竹林花海”“安居乐业”等一批富有生态特色和地域元素的标语、建筑元素随处可见。作为笋竹生产地的谢坊,在宜居环境整治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把笋竹和客家文化等巧妙的融入到村庄建设中是谢坊村鲜明的特点。实施的仿竹路灯、3D墙绘、生态长廊、青砖古墙、广场公园,打造的竹林风情文化园、文化展示厅等,将“竹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相得益彰。不光有笋竹,“花”元素也巧妙地融入庭院经济建设,3D墙绘、花艺体验、农耕文化园建设中,通过种植月季、地被菊等,打造花海文创园等提升工程。同时,建设的特色青砖古墙彰显了“庭院美”。

谢坊之变,变在突围。谢坊村处于国道534、县道780交汇处,公路沿线长,基础薄弱,整治范围广,涉及拆违体量大,利益纠纷多,共需拆除违建152处,其中附属房65处。通过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10次,清理垃圾150吨,清理河道渠道15公里。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建立健全公厕管理制度,树立“小厕所,大革命”的意识,扎实按照省农村垃圾治理“五有”标准,农村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95%以上,有力解决“空中蜘蛛网”现象。谢坊村以“一园一带”为载体,通过休闲农业观光园,特色文化展示中心、罗屋甲宜居环境整治、村部周围、老学校屋立面改造、水上乐园、农耕园、文创园等一个个小项目建设,点面结合,串珠成链,为村民提供休闲游玩好去处,打造国省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带。自今年被列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来,共实施6类项目22个,总投资7023万元,不到一年时间实现了谢坊村的美丽“蝶变”。

围绕难点重点,打好增收致富牌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以谢坊村党支部为龙头,采取“强村带弱村”模式,建立健全组织联合、基础联建、产业联营、民生联动的“四联共建”机制,引导区域内笋竹、花卉、烟叶、黄精产业抱团聚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步发展。实施乡贤回归工程,通过乡贤会、外出招商,动员安乐籍在外人员带着经验、资源、财力回归故里。完善村级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政治生活,组建宣传文化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成立联村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谢坊村围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民宿开发、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等业态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2019年村财收入8.31万元,2020年预计14.06万元,相比增加近6万元。积极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做足旅游开发文章,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加快推进谢坊村农田基础设施、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发挥实干精神,做百姓满意之事。

党建引领促振兴,团结奋进谱新篇。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深入,谢坊村从乱搭乱建、随意丢弃,到门前屋后整齐,沟渠河道整洁;从外出务工谋发展到返乡投资兴业;从平淡无奇到村美民富,从传统产业转型到新兴产业,谢坊村正进行翻天覆地的巨变,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走上了乡村振兴、村民富裕的发展之路。(周华 廖伟源)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暨泉州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