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抗战烽火中唱响不辍弦歌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官厅”历史陈列馆 郑宗栖 摄

解码历史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总面积3217.5亩,现留存校舍28座,去年入选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厦门于1938年5月沦入敌手。集美学校陈嘉庚校主将学校内迁,其中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3所职校辗转迁移至三明市大田县。

从1938至1946年8年间,集美职校师生在大田父老乡亲的帮助下,边学习边抗战,创造了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这里也被誉为福建的“西南联大”。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抗战烽火中唱响不辍弦歌

大田集美职校水产航海学校学生上课情景(资料照片)

抗日救亡,“森林课堂”书声琅琅

内迁大田8年,集美职校师生是闽中抗日救亡的生力军,而领导这支生力军的核心力量,是以共产党员林鸿图为总指导员的大田县抗敌后援会和以林志群为书记的集美职校地下党总支。林志群时为集美职校学生会主席,“皖南事变”后上山打游击,后来成长为闽西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第二军分区首任司令员。

集美职校地下党总支第二任书记蒋光斗被俘后,在狱中写下“头可砍掉,狱可长坐,而吾青年之志气切不可移”,激励战友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抗战胜利后,集美职校复员厦门,留下汤泉、福塘两个农村党支部作为革命火种。大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烈士英名,有许多是集美职校党组织发展的地下党员。1958年,朱德为大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亲笔题词“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大田县城关有一座山叫仙亭山,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便坐落于仙亭山下的玉田村。这座山常年被茂密的植被覆盖,如今是当地群众余饭后休闲锻炼的好场所。

而在80多年前,这座山曾是集美职校的“森林课堂”。

大田一中退休教师范立洋描述当时的情景:集美职校的学生结束了出操、早读,用过早餐之后,就带着课本走进仙亭山,十几个班级的学生有秩序地分布在林间的空地里。黑板挂在树上,老师站在树前,学生坐在地上,书籍放在膝上,头上是日寇战机在呼啸,林中是集美师生的琅琅书声。午饭在林中草地上用餐,课间时抗战歌声唱响……

1938年5月,集美学校内迁,其中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业学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辗转安溪,于1938年11月定址于大田。

选址大田之前,校董陈村牧等3次到各地踏勘、反复比较。

其实,第一个校址并不在如今的玉田村。为了迎接广大师生,大田民众将文庙、朱子祠和县体育场馆等最好的办学地点腾出,与大田中学连成一片。

1939年9月20日,日寇派6架飞机空袭大田县城,文庙处的集美职校和毗邻的大田中学教学楼被炸毁,书籍、仪器等损毁殆尽。

在范震生、范士林等乡贤的倡导之下,玉田村的乡亲紧急腾挪43座祖祠、民宅、庙宇,接纳了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

村民们还和师生一起修葺房屋、填池塘平整操场、铺设道路、种植花草。仅用10天时间,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医院、操场和仓库就成形了,师生顺利复课。但是,敌机不时骚扰,师生与村民想出了将课堂开设到森林中的办法,于是有了“森林课堂”。

发起“认养侨生”活动,既是师生又是亲人

走进“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一栋栋老房子,一件件老物件,都在诉说当年的故事。

校部前操场上立着一尊陈嘉庚铜像。1940年11月14日,陈嘉庚先生视察集美职校时,在操场上对师生发表了《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著名抗日演讲。

陈嘉庚坚定地预言:抗战胜利的希望在延安,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约4000字的演讲记录稿被整理、刻印、传播,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南洋华侨惨遭日寇迫害,企业停产、侨汇中断,集美职校教学极为艰难。许多侨生因家里音信全无、侨汇中断,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陈村牧看见参加球赛的侨生球员体力失常,问知原委后当即表示:你们的家没有了,学校就是你们的家;父母联系不上,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并发起“一个老师至少领养一个侨生,直至他们毕业”的“认养侨生”活动。

陈村牧带头降薪三分之一,倡议全体教师“减薪养校”,又发动毕业的校友们募捐支持母校。此后4年间,通过“减薪养校”和“校友养校”,集美学校共募集了3439万元,外加各级政府拨补的100万元,维系了学校的运转,还扩大了办学规模。

在当时教师佩戴的校徽上,“以身作则”四字赫然在目,老师们则把它落实在行动上。

1939年9月20日,日寇轰炸大田,巫忠远老师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寇的疯狂轰炸中抢背出病号林先立同学。老师爱生义举成了学生们的榜样,林先立同学因品学兼优,毕业时留校任教,他在41年的从教生涯中,践诺“终身报答母校”,曾4次冒着生命危险,在风浪中救起了海训溺水的学生。

学校还制订了《导师制》,要求教师要管“教书”,更要注重“育德”。导师日常必须“三到”:晨到操场,带队跑操晨练;午到膳厅,了解用餐情况;夜到寝室,查铺安检。批阅周记、谈心、家访信访、监督开支、掌握生情制度化、日常化。

在烽火校园里,老师对学生,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慈母;老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亲人。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抗战烽火中唱响不辍弦歌

近日,大田县当地学生参观“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郑宗栖 摄

抗战期间不停招,深山走出航海人

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是内迁大田的3所职业学校之一。抗战期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一花独秀”,是中国唯一没有停招的航海学校,创造了“深山办航海教育”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陈维风“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至今仍被广为传诵。陈维风是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全科第一名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在广东有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

1940年夏,接到陈嘉庚“国家危难,母校内迁,师资奇缺,尔等航海学有专长,可否回校任教,为母校分忧?”的电报,陈维风毅然响应召唤,放弃优厚的待遇和安逸的生活,雇一个保姆照料久病卧床的妻子陈惠珍。自己则买了一对箩筐,一头挑着5岁的女儿陈方玲,一头挑着书籍被褥,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艰难跋涉了22天。抵达大田时,他蓬头垢面、鞋头开嘴;闺女手臂起泡、脸上爆皮,人们还以为是难民……

俞文农老师此前是英国万吨级远洋轮船长。1940年冬,英国远洋轮“尼尔斯莫拉”号在茫茫的大西洋上航行。接到了陈嘉庚电报,俞文农回电:“国家有难,我等责无旁贷!待船舶靠岸,乞容时日交割,旋回国效力。”

9天之后,船舶停靠伦敦港,俞文农上岸立即向英国船东会递交了辞呈。赔付一大笔因合同期未满、提前离职的违约金,放弃1800美金的月薪,谢绝了船东会“加薪”的盛情挽留,用两根金条买了一张因德军潜艇“狼群战术”而一票难求的“黄牛票”,只带上两套换洗衣服和32本厚厚的专业书(行李限重5公斤),漂洋过海,两个月后到大田当了一名普通的航海教师。

那时,有同事问:1800美金等于大田警察工资的900倍,你怎么说回来就回来了?俞文农淡淡一笑:合同期未满,一时找不到接任的船长,船东会一再要给我加薪、恳请留任,后来我说:“如果国家灭亡了,我要钱何用?”结果,7名董事全体起立鞠躬、致敬。

大田没海,如何上课?由于河道水深不够,他们就用松木厚板围起来、深淘5米,建成标准跳水池。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山深处先后走出了353名航运人才,许多人成为万吨级远洋轮船长和航运骨干。

集美职业学校播迁大田八年,师生们教学、抗战两不误。在大田民众的支持下,克服了千难万险。仅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期间,集美3所高级职业学校就有202名师生投笔从戎、浴血疆场。

讲述

我与“第二集美学村”的不解之缘

□范立洋

我叫范立洋,今年70岁,是大田一中退休老教师。因为一份责任与担当,早年便参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旧址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位于玉田村。我的父亲范鸿声,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迁玉田的集美高级商校读书。1949年入伍在解放军第七军分区工作,后辗转德化、大田,一生兢兢业业从事财粮工作,屡被评为先进模范。他是海峡两岸大田集美校友的联络员,也是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史料整理的最初参与者。

我跟“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1960年暑期。当年,父亲带着我从闽南回玉田村省亲,特地到集美职校旧址走走看看。跟随着父亲的步履,我们走进一座又一座陈旧的校舍。面对着墙上遗留的每一行字迹、每一处图案,父亲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被岁月尘埃掩藏的故事。

“别看这些房子不起眼,在抗战时期它们非同一般,陈嘉庚先生有三所学校就办在这里。”父亲说过的话让我记忆犹新。

1980年,我大学毕业后,成为大田一中教师,后来又调到大田县职业中学出任政教处主任。在工作之余,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知大田职业教育的发祥地、被誉为福建“西南联大”的集美职校,探究陈嘉庚为发展职业教育走过的历程。

回访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集美老校友日渐增多。当时,我父亲在大田县政协修文史,我的家也成了昔日集美学友回访烽火校园的联络点。1998年冬,又一批集美校友聚首岩城,纪念集美职校播迁大田60周年。几个老校友拉住我的手说:应该把这段历史写下来,它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一段非常厚重的历史。父辈们的嘱托,成了我心头沉甸甸的责任。特别是在父亲辞世之后,眼看老校友一个一个老去,我更是不敢懈怠,唯恐付托不效。

十几年间,从东海之滨到中原大地,从齐鲁平原到鄱阳湖畔,五上福州,八赴厦门,四进武陵,三叩魁城……前前后后,走访了155人,行程数千公里……我和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寻校友、访故人、查档案、找资料、核史实。40多万字的资料、200多张的历史照片、两层大厅的展馆、数十次校核,虽不敢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艰辛不寻常”,但也确实几近心力交瘁。所幸的是,这些艰辛的工作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热忱支持。

2011年3月,在厦门陈嘉庚研究会上,我代表大田向大会呈交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陈嘉庚玉田抗日演讲《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历史文献片,并作大会主题发言《光辉的旗帜,历史的丰碑》,向海内外学者撩开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神秘面纱。2011年4月,策划多年的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2012年9月,大田县正式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牵头组建了一支60个人的义务讲解志愿服务队。

退休10年来,我有了更多的精力参与“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的开发与保护工作。我为“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得以很好的保护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抗战烽火中唱响不辍弦歌

近日,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当地学生瞻仰陈嘉庚铜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郑宗栖 摄

记者手记

汲取奋进力量

漫步在仙亭山柏油铺成的绿道上,穿行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中,当年的“森林课堂”、溪中海训、“千里走单骑”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变得鲜活而具体,让人感慨万千。

在烽火连天的8年时间里,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师生与大田人民直面困难,共克时艰,谱写了抗日救亡、献身报国的动人篇章,是集美大学百年校史的血性一笔,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

琅琅书声的背后,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俞文农抛弃高薪、回国效力,“如果国家灭亡了,我要钱何用?”的话语掷地有声,穿透时空;陈维风毅然放弃安逸生活,买了一对箩筐,一头挑着5岁的女儿,一头挑着书籍被褥,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了22天抵达大田……涓涓细流汇聚磅礴伟力。

琅琅书声的背后,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为了迎接广大师生,大田民众将文庙、朱子祠和县体育场馆等最好的办学地点腾出;敌机轰炸,校舍被毁,大田乡贤、玉田村民捐出宗祠、民居,修葺房屋、平整操场、铺设道路、种植花草,十多天复学复课;在抗日战争时期,唯独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在远离大海的几百公里的大山里,坚持办学从无中断,为战后中国培养了300多名航海专业的毕业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仅属于那段烽火岁月,我们更应从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勇前进。

红色传承

铭记历史 重焕光彩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5月20日,集美大学师范学院80名师生赴大田县开展“寻根大田 锻铸师魂”特色教育见习活动。

光阴荏苒,80多年的岁月飞逝,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却永远扎根在大田。大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卢作福介绍说:“在8年的办学时间里,集美职校的师生们弘扬‘嘉庚’精神、传承‘诚毅’校训,这也是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文化精髓。”

“新的历史阶段,要发挥好‘第二集美学村’的多重价值和作用,来激励党员干部凝心聚力担当实干,为大田的改革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大田县文旅局局长叶增稳说。

2016年8月,为了更好地对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进行保护与开发,大田县专门成立工作指挥部。大田县调整用地规划,决定“第二集美学村”不再作为商业开发用地,而作为集嘉庚文化、抗战文化、教育文化、清廉文化、华侨文化、涉台文化等于一体的场所,同时与全域旅游开发相结合,加以综合保护与开发。

目前,“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已完成官厅、来宜堂、陈嘉庚故居(校部、中庭厅)、水产航海学校(集和堂)、陈村牧和庄纾故居(积善堂)等旧址的修缮。

去年,大田县争取了260多万元,对顺善堂、正旺祖祠、六行堂进行修缮,旧址整体面貌得以提升,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网红打卡点。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近年来,大田县加大了与集美校委会、集美校友总会、集美大学、厦门集美水产航海学院等单位交流与合作。校县双方在发展研究、教育培训、文化建设、对外交流、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每年都有党员干部、大批新教师、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等前来参观学习。

为进一步唱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红色品牌,大力弘扬嘉庚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大田县组建了志愿讲解员队伍,加强对红色文化、嘉庚文化等保护、挖掘和宣传,为推进“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叶增稳说,眼下,正将“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申报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师德师风教育基地”。

(记者 方炜杭 全幸雅 徐文锦 通讯员 郑宗栖)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漫画台湾:我们都是中国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