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周末,走进福州永辉超市西门店,在面食专卖柜台,550克装的沙县拌面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超市导购员说,这种拌面的面是烘干的,口味好,价格也不贵,销量很好。

从地方美食发展到8万多家门店,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20多年来,沙县小吃走出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今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发展沙县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虽然门店遍布各地,但产品标准不一和产能不足的问题,一直是沙县小吃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适应市场需要,沙县小吃以电气化升级改造为抓手,朝着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的目标再出发。

新工艺里“老味道”

一大早,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长阜村的香之源调味品厂里,一片片面干经过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烘烤后,由工人封装后装上物流车,老板罗奋忠则在一旁清点数量,准备发往广州的小吃门店。

上世纪70年代,罗奋忠的爷爷在村里经营一家面条作坊。“手工揉好面后,把面团放在案板上,用一根木棍将面粉经过近百次碾压成片,再用面刀将面片切成面条。”罗奋忠说,一番折腾,人的胳膊早就麻木了,一天下来,面条产量不到50千克。

上世纪90年代初,罗奋忠的父亲接过了面干作坊,此时不少乡亲走出山门开小吃店,但由于产能有限,作坊最远也只能为镇上的一些小吃店供货。

前些年,在外开了多年小吃店的罗奋忠返乡开了家调味品厂,在经营调味品的同时,他决定重拾老本行——加工面干。“传统的面干制作靠人工,烘干靠日晒,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质量参差不齐,面干暴露在空气中还容易受到粉尘、蚊虫等污染。”和父辈不同,罗奋忠心里有自己的想法,“拌面是沙县小吃的招牌,我们有几万人外出做小吃,人是出去了,但面却带不出去,我就想怎么能让大家尝到正宗的沙县味道。”

安装先进电气自动化设备、添置空气源热泵烘干机,扩容产能,罗奋忠把面干作坊变成了工厂。“改造了生产线后,现在一天产量可达1500公斤,生产过程中温度、力度、薄厚都能精确掌控。”罗奋忠说,电气化让地道的面干走出沙县,现在除了供应给小吃店外,他还给自家的面干搭配上调料包,产品受到诸多超市、电商的欢迎。

如今,物美价廉的沙县小吃,在电气化的支持下迎来飞跃。拌面用上了自动捞面机,蒸饺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和配送,炖罐可用半成品材料制作。在推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沙县致力于保留沙县小吃“老味道”。比如,为了留住花生酱的传统香味,三明沙阳食品有限公司放弃了高效的电磨,而是使用电机驱动石磨的生产方式。

一“线”牵来万家财

小吃生产电气化之路离不开强大电网支持。沙县地处山区,长期以来电力基础弱,农村电网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过负荷、变电站布点不足等问题。1998年农电“两改”后,2020年全区实现电能替代电量1519.82万千瓦时,为沙县小吃转型升级提供清洁高效、绿色低碳的电力支撑。

对于传统小吃生产电气化,对沙县小吃发展跟踪多年的福建省智中商务策划研究院院长钟义熙说,只有实现电气化生产,才能在变与不变之中实现全球扩张。

“省钱省力,小吃生产电气化好处是看得见摸得着啊。”一家沙县拌面生产厂家负责人说。过去晒面干,必须在晴天,雇人早上晒、傍晚收,晒250公斤面干,人工成本就得200元左右。现在用空气源热泵烘干机,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以及烘干时间,烘干1炉面干只需6小时,可一次烘干面干375公斤,费用仅约16元。

来到位于郑湖乡的沙县郑湖垚香胡记板鸭食品厂,板鸭的香味让人身心愉悦。总经理胡绍椿对小吃电气化生产同样深有感触:“传统的板鸭加工靠天吃饭,要悬挂在户外经受风吹日晒15至20天才能走上餐桌。”随着小吃生产电气化普及,胡绍椿在核心步骤沿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进冷风热风干燥机,传统工艺结合现代设备,一只成品板鸭只需3到5天便可上市销售。

如今郑湖乡已发展板鸭加工作坊11家,去年,1100多名农户从事板鸭行业,年产板鸭100万只,产值约5000万元。

富民产业再出发

走进位于沙县小吃产业园内的惠发食品沙县小吃中央厨房,洗菜、和面、包馅,新鲜蔬菜和肉类经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后,成了一个个标准14个褶的柳叶蒸饺,经过速冻发往全国各地。“整条生产线经过电气化改造后,日产10吨饺子只需24个工人操作,相当于200个人手工包的产量。”公司生产厂长胡明宝说。

2019年,沙县启动小吃产业园一二期及周边核心区域3500亩食品产业园建设,通过集聚小吃加工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国网沙县供电公司按照沙县区政府要求,以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为主线,立足“多、快、好、省”,通过定制方案、优质服务,为沙县小吃产业园充电蓄能。

目前,产业园已吸引19家关联企业入驻,年产值达3.1亿元,拌面、花生酱、蒸饺、板鸭等主打产品均已实现电气化生产。

如今,一件件产品从沙县运往全国各地的子公司,再由公司配送到一家家门店。“以前天没亮就要先去市场买菜,然后再花几个小时加工、备料,一天就睡四五个小时。”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西路,吴华丰经营小吃多年,开店的辛苦至今仍记忆深刻。

“现在差不多一半的产品都实现配送到店,品种多价格实惠,食品安全也有保障。”在电气化的助力下,吴华丰在当地经营着五家标准店,平均营业额比过去增长了50%以上。

产品送出去,人气引回来。在夏茂镇俞邦村“寻根追味”美食街上,一个个经过电气化改造后的摊点生意红火,原汁原味的特色小吃吸引各地游客专程前来品尝。

“现在做小吃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烟熏火燎的,村里人气这么旺,在家边照顾小孩边做小吃,赚钱顾家两不耽误。”村民俞秀英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

“家乡建得越来越好,很多在外的村民都给我打电话,想回来发展。”俞邦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说。今年,沙县区对小吃街开展电气化改造,充分激发小吃业的“放大”“溢出”效益,也给不少在家的村民带来商机,办农家乐、卖土特产,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干劲越来越足。

今年以来,俞邦村累计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沙县小吃第一村”发展蒸蒸日上。

本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许琰 肖首洲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漫画台湾:我们都是中国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