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近日,宁化县举办“两岸心连心,共抒客家情”客家山歌童谣大赛,海峡两岸歌手齐聚一堂,用歌声搭建起爱的“桥梁”。

宁化是千年古县、客家祖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现有130多项非遗资源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2项、市级25项。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福建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宁化作为该实验区的八个核心县之一被纳入保护范围。

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互相融合的产物,也是客家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集体智慧的结晶。2005年,宁化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客家山歌等非遗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玉扣纸、木活字印刷、手工粉干制作等非遗文化,因生产过程中耗工耗时成本高,实用性功能锐减,逐渐被现代工业产品替代。木偶戏、治平文武关刀灯、延祥花灯等传统技艺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文化之芳香,如今市场需求量小,观众大量流失,日渐式微。

宁化是农业大县,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造成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年轻人很难静心学习传统技艺。

对于非遗的保护,既要克服无所作为的观点,也要防止过度开发,要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让非遗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

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当地政府要积极维护文化生态,加快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维护文化传承的生态链;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非遗,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加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梳理和研究,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要提高全民非遗的保护意识。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好传承人认定与保护,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加快非遗保护的商业化开发。切实搞好非遗的普查工作,进一步做好非遗的梳理、搜集和整理,建立宁化非遗名录保护体系,逐步恢复本地原有的民俗非遗项目。

增加非遗传承经费。政府给予相应财政或政策支持,非遗传承协会或组织可以通过寻求与企业合作、向社会大众出售非遗文创产品等多种渠道筹措非遗传承活动经费,保证非遗传承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积极扶持非遗传承人。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组建一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组织定期的培训,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招揽与培训机制,为非遗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让非遗人才往专业化、职业化上发展。

加大非遗项目宣传力度。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制作非遗宣传片、出版非遗宣传书籍等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加大非遗产业化典型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非遗的浓厚氛围。

客家非遗当前的困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为了加强非遗保护,政府要加大分析和研判力度,善于扬弃,积极做好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扶持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不断融入市场,提升客家非遗保护成效。(本报通讯员 赖全平)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漳州:国道G324项目A2标段东环拼宽顺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