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县城里的居民想看戏,19个民间剧团把传统戏曲送进城;农村的百姓要丰富精神生活,流动舞台车、画展、音舞诗会等把新思想、新风尚送下乡。

近年来,大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文旅局、文化馆等多个单位,全力打造“传统戏曲进城,现代文艺下乡”服务品牌,让文化服务“跑起来”,持续推进文化活动走进基层。

戏剧民俗进城

3日下午,大田县闽中戏曲文化园里锣鼓声、喝彩声阵阵响起,200多把椅子坐满了,空地上还站着不少人。

“戏曲文化园里的演出,每场观众有400多人,想有座位得提前来。有的观众会自带食物,中午也不离开,从早看到晚。”大田县文化馆馆长连福石介绍。

为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戏,大田县连续11年开展“周周有戏看”活动,每逢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县内19个剧团轮流进城,在闽中戏曲文化园、白岩公园、大田美人茶文化园和文化广场等地定时演出,每年演出100多场。

“周周有戏看”汇演期间,大戏连唱19天。民间剧团轮番上台,表演拿手好戏,本土大田汉剧以及京剧等其他剧种的经典剧目一出接一出,让戏迷过足瘾。

戏曲进城,其他传统文艺也要进。

不久前,大田举办首届山歌大赛。决赛前,18个乡镇各自进行预赛。决赛时,来自各乡镇的选手3人为一组,随机分成54组,用大田方言即兴对歌,赛场气氛热烈。

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民俗会展上,大田特色非遗板凳龙、红曲制作工艺等特色文化工艺相继展出,让市民亲身接触传统工艺,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去年以来,大田县共举办大型文艺活动30场,利用闽中戏曲文化园举办文化活动460余场次,组织了特色活动120余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让传统文化走进城区,走近群众。

现代文艺下乡

扎根乡土的传统文艺进了城,承载着新思想、新风尚的现代文艺下了乡。

利用流动舞台车,大田县文化馆把《彩礼风波》《嫁女》等结合新时代特点创作的现代剧送进一个个山村,将新风尚、新文明传播给百姓。

借助一场场活动,县里的画家、作家等文艺界人士走进乡村。

去年9月23日晚,第八届三明·大田“乡村振兴·文保先行(太华美)”音舞诗会,在大田县太华镇小华村上演。

“音舞诗会接地气,把当地的特色农业、文化,用文学、音乐、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大田县作家协会主席连占斗介绍,为了征集到生动的文学作品,在每届音舞诗会前,三明市作协和大田县作协会组织两地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到乡村采风,挖掘当地文化内涵。

“让绘画者走进群众的生活,让群众在展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这是现代文艺的意义。”大田县美术协会秘书长叶善俊介绍,去年以来,大田县美术协会共组织了40多场乡村写生活动、3场大型乡村写生作品展,每次展出持续3个月,在各乡镇流动展出。

除了“送文艺”,还要激发村民的能动性、积极性。

正月初三晚上7点,大田县梅仙镇新楼广场上,“村民自己的春晚”开演。街舞、山歌、演讲、传统乐器演奏……当地村“两委”干部、外出乡贤、返乡大学生、幼儿园及中小学师生和其他镇内文艺爱好者贡献了26个节目。梅仙镇党委宣传委员周善智说,这已经是他们举办的第四届“村晚”,村民的兴致一年高过一年,今年在外打工的村民提前回来,就为了能好好排练。

早在2004年,大田县政府就开始倡导“四季村晚”活动,鼓励村民自发编排节目上台表演。“村晚”节目丰富多彩,民俗活动、非遗项目等表演层出不穷。“自己人办的演出”没那么多限制,有时村民看得兴起,会直接走上舞台高歌一曲。有时,相邻的几个乡村会联合出演,“睦邻友好”之情进一步加深。

据了解,去年,大田县在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举办乡村“村晚”80余场,利用流动舞台车、图书配送车为乡镇群众带去表演50余场,组织舞动岩城舞蹈团开展文化下乡服务活动100余场。(本报记者 马丹凤 通讯员 连小慧)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