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三明新闻
分享

尤溪县桂峰村:古村有意续繁华 归雁逐梦上桂峰

俯瞰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尤溪县桂峰村:古村有意续繁华 归雁逐梦上桂峰

游客在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赏美景、品美食。

17日一早,连日阴雨后难得天晴。记者驱车从尤溪县城出发往东北前行,1个多小时后,只见山林间云雾缭绕,成群古民居如诗画般浮现在眼前,清甜的桂花香越来越浓。桂峰古村到了。

晨光和煦,柔柔地洒在古树、土墙、黛瓦、红灯笼、青石板路上。山势错落,古街、古民居层层叠叠地往高处、往远处铺散开。“走,先去吃豆腐花!”沉浸在美景中的人被一声呼唤拉回来,环顾四周,才发现不过一会儿工夫,宁静的古村里已是人群熙攘。石印桥边的百年豆腐坊里,饱满的黄豆挨挨挤挤地溜进石磨,浓醇的豆浆、白花花的豆腐脑一碗一碗端上饭桌,店主忙得团团转。古道旁的麦芽糖店旗幡招展,游客们在门口、窗口排着队,等着品尝“用麦芽和糯米熬制了12个小时”的甜蜜。往村子深处走,随处可遇席地而坐的写生者,蹲着、趴着、踮着脚找角度的摄影爱好者,穿着明制、宋制汉服的年轻人……

和美热闹的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有过官道上车水马龙“小福州”的辉煌过往,也有被嫌弃“又脏又破”“外地人不愿来,本地人想逃走”的暗淡岁月。几经蜕变,古村新生。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尤溪县桂峰村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2023年,桂峰村游客量达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亿元。

古村新生 黄酒走红

“这几年,每年都能卖1万多斤黄酒,最好的一年卖了3万多斤。”蔡文明是桂峰村的卖酒郎。作为土生土长的桂峰黄酒酿造技艺的第三十一代传承人,他亲身经历着从“古村寂寞,美酒无人识”到“古村名气响,黄酒卖得好”的变迁。

古时,桂峰村位于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上,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中转地,素有“小福州”之美称。清乾隆年间,尤溪县令焦长发为桂峰十景之“虹桥晓月”赋诗曰:“蒹葭露冷满芳洲,鸿雁无声溪水流。独倚柴桥西畔望,丹枫林外半轮秋。”

时光荏苒,到20多年前,桂峰村已是村容破败,人迹寥落。

“过去,村里许多房屋残破、卫生环境糟糕。不要说游客,就连我们自己也待不下去,就想着要怎么逃离这个小山村。”蔡文明说,自己也曾逃离家乡,到福州打拼。

为了让村子活起来,让年轻人回得来,桂峰村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点点蜕变重生。

“我们秉承‘保护性开发’‘修旧如旧’等原则,最大程度还原保持传统古村落历史环境、建筑风貌、文化韵味,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文化和旅游的开发。”桂峰村党支部书记蔡华日介绍,在发展旅游之前,桂峰村的收入主要依靠林业和农业。2007年,桂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此后,桂峰村一边进行村容村貌提升、房屋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一边打造蔡襄家风家训馆、研学教育基地、民宿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一路获评“国家级生态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等。

2017年,“尤溪桂峰黄酒酿造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蔡文明觉得,是时候“回家做点什么”了。2018年,蔡文明放下在福州打拼多年的事业,回乡创业,从父亲手上接过已经传承了三十代的酿酒技艺。

“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一直都在传承,各家都有自酿黄酒,但过去销售不多,每斤价格也仅10多元。”蔡文明告诉记者,随着桂峰村的名气越来越响亮,到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他酿制的黄酒销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现在精装3~5年的黄酒,每斤卖58元,即便散装销售1斤也能卖30元。”他说。

如今,黄酒酿造技艺成为桂峰村“内容丰富”“古味浓郁”的文化内涵之一。有游客来时,蔡文明一边请他们品鉴美酒的色香味,一边介绍酿制过程。

黄酒的走红也带火了蔡文明的“蔡岭坊家庭农场”,他家的5间民宿节假日常常供不应求。他介绍,目前农场拥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资质证书,随时可以线上销售,让更多远方的客人尝到他酿制的黄酒。

文旅融合 产业兴旺

古桥听流水、古巷踱闲步、隔窗赏村景……桂峰观景台旁一座古建筑,被修缮开发成为“蔡乡茶社”。茶社内古朴的茶桌与木柱土墙相得益彰,桌上精致的茶具与墙上的水墨画相映成趣。

“《蔡氏族谱》记载,桂峰的开基祖先蔡长是北宋名臣、茶学宗师蔡襄的九世孙,‘蔡乡茶社’的谐音也有缅怀蔡氏祖先之意。”屋主陈美蓉介绍,茶社通过定制的茶具,还原宋代点茶技艺,让游客品尝不一样的尤溪茶。

通过一次采风活动,陈美蓉喜欢上桂峰村“满目皆古”的韵味,特别是她一眼相中的这座“七家楼”。2022年9月,她与村委会签订为期10年的租赁协议,投资65万元修缮院落、完善设施,并装修出4间民宿。

“我们2023年7月对外试营业,目前主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雅集,定期进行宋代点茶表演,同时为游客提供免费歇脚、品茗等服务。”陈美蓉告诉记者,她还向村里租赁18亩田地,投入6万元复垦后种植水稻、玉米,去年也获得丰收。

来桂峰村发展乡村事业的不只是陈美蓉。为更好地引进经营主体,这些年,桂峰村探索“镇村主导,群众参与,企业出力”的多元合作模式,将农户耕地、古屋古厝统一流转,进行整合打包,完成了蔡襄茶文化馆、桂峰玫瑰种植产业园、民宿扩建、研学基地等项目。截至目前,村集体已流转出房屋21栋、农田约280亩,实现村集体增收约25万元。

古村的文化底蕴是产业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桂峰村围绕“建筑文化”“理学文化”“景观文化”“民俗文化”四大主题进行提炼打造,结合蔡氏祭祖大典、桂峰“古村风情”摄影展、桂峰晒秋节、“晒族谱 传祖训”仪式、耕读传家——开蒙礼等传统民俗活动的开展,整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峰黄酒”、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峰麦芽糖制作工艺”等文化产业,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最近,陈美蓉与团队一起运营着一个抖音号,拍摄大量短视频宣传桂峰美景及旅游、民宿和研学服务,粉丝“噌噌涨”。她正规划着继续开发研学旅游,融入桂峰村研学教育基地……

正午,阳光晒得石桥、土墙暖烘烘。归乡的本地人、外来的追梦者,正和桂峰的古树、古道、古民居一起,奔向更红火的未来。(本报记者 马丹凤 通讯员 吴振湖 文/图)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三明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委社会工作会议召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