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际频道>国际新闻
分享

延伸阅读:历史上有中国侵略过日本吗?

历史上的五次中日战争

中日间历史上,总共五次战争,其中三次中国国力强于日本,一次持平,一次国力弱于日本,总战绩中国三胜两败处于上风。日本一次试图征服中国本土未果,中国一次试图征服日本本土未果,其他三次都是在朝鲜争夺势力范围。中日这对东亚一衣带水的近邻,其纠缠千年的宿怨在未来会如何发展演变,似乎永远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

一、白江口海战—初唐时期 (公元663年前后)

唐帝国一统中华后,其东北边境的朝鲜半岛却仍然呈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于是爆发了以唐、新罗联盟为一方,而高勾丽百济与日本联盟为另一方,为争夺东北亚的主导地位而进行的战争。

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唐新罗联军以170艘战船大破日本增援盟国百济的400余艘战船,取得决定性胜利。百济国灭亡。 之后唐灭高勾丽,朝鲜半岛落入对唐表示友好的新罗之手。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元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 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原因。

战前实力对比:中国强于日本。

战争结局:中国胜

  二、“神风!神风!” —元朝初期(1270—1282)

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起了历史上罕见的超级大帝国。朝鲜半岛的高丽也对元朝表示臣服。元世祖忽必烈的眼睛瞄准了隔海相望的日本。1270年,蒙古使者第五次向当时仅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传达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即将出兵。日本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1274年和1281年,被激怒的忽必烈两次组织元朝军队跨海东征日本。然而,在陆地上所向无敌的蒙古人的不败神话却在海上破灭。日本异常顽强的抵抗和天降的“神风”葬送了忽必烈的舰队和他征服日本的梦想。这是蒙古势力扩张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使日本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并保持着相应的入侵大陆的力量。

战前实力对比:中国强于日本。

战争结局:日本胜

  三、龙战三千里—万历援朝之役(1592—1597)

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认实力强大,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他“图朝鲜,窥视中华”的计划。

公元1592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年,朝鲜李朝宣祖二十五年,日本的文禄元年,丰臣秀吉悍然下令发动侵朝战争,这一打就是7年,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则称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

面对15万经过日本战国时代厮杀磨练的百战精兵,号称20万之众的朝鲜军队毫无斗志一触即溃。尽管朝鲜乃至世界历史上不世出的水军奇才李舜臣在海上依靠他的“龟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却仍然无法阻止陆军的一再溃败。短短3个月,日军连下汉城、开城,直逼平壤。朝鲜国王李昖无奈仓皇北逃新义州,并遣使向明朝求援。

万历皇帝此前虽已久不上朝,但却似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昏聩。他仍然敏锐的认识到“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并派出以辽东铁骑和江南戚家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援朝抗日。经平壤大捷(我认为此战可比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一举扭转了朝鲜局势。此后双方谈谈打打,战争成了比拼国力的消耗战,而弹丸之地的日本自然不是大明的对手。一代枭雄丰臣秀吉郁郁而终。最后的露梁海战,中朝舰队重创日本海军,并将日军完全逐出朝鲜。日本的对亚洲大陆的侵略野心被中国大军铁拳粉碎。

此战对中日朝三国都影响深远。对中国,明朝称其为“东洋大捷,万世之功“。但是战争耗费钱粮无数,张居正十年改革的积蓄消耗殆尽,并间接导致了满洲的崛起和明朝的最终灭亡。对朝鲜,中国实同父母之邦,有”乾坤再造“之功。对日本,则暂时收敛了对亚洲大陆的侵略野心。丰臣之后的德川幕府意识到日本与中国作战的时机尚不成熟,于是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

战前实力对比:中国强于日本

战争结局:中国胜

  四、甲午悲歌—晚清(1894—1895)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逐步走上了强国之路,对外扩张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以前的老大帝国—中国。甲午战前其实双方实力基本相当,日本虽处在上升势头但是其绝对实力并未明显强于中国。北洋海军的“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更是令日人畏如虎豹。战争结果却令双方都吃了一惊,中国早已腐朽不堪的陆军一败再败,丢失朝鲜,丢失辽东半岛不提。即使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舰队,在和日本联合舰队打了一场表面轰轰烈烈其实却得不偿失的黄海海战之后,也一心做起了缩头乌龟,最后被日军海陆夹攻在威海卫刘公岛被全歼。甲午战败后,中国失去了属国朝鲜和领土台湾,20年来“洋务运动”造成的“中兴”假象被彻底戳穿。更重要的是,中日两国的国运和国力对比从此有天壤之别。日本挟战胜之势,10年后又击败另一个老大帝国沙皇俄国,成为了亚洲的代表和列强的一员。而中国则内忧外患不断,沉沦为“东亚病夫”,彻底失去了崛起的机会与可能。“甲午悲歌”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楚。

战前实力对比:中日两国实力相当

战争结局:日本胜

  五、 十四年抗战 (1931—1945)

50年前的甲午战争使日本尝到了侵略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道路。而孱弱又分裂的中国,无疑是最好的目标。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国运急转直下,清政府因失去人心而彻底寿终正寝。民国虽然建立,但是各地仍然是军阀割据战乱频繁。

面对中国这样的局面,日本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先在1931年借“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之后又染指华北窥测蒙疆,欲一步步实行它“蚕食”中国的计划,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面对日本的步步蚕食,此前内战不断的中国各路军阀(包括毛蒋)终于觉醒并团结在一起。自“西安事变”后,全中华民族范围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的确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少,皆有守土抗战之责”。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虽然由于双方在工业实力和军事机器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军队在战争中一败再败,但由于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正确战略方针,日军虽然占据了中国半壁河山但却始终无法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从而达到以战迫和的目的。战争进入了长期的相持阶段。

此时,日本的国力和野心急剧膨胀,其与英美的矛盾不断上升。终于日本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在彻底解决“中国事变”前就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这无疑是给正在苦撑待变的中国送上了一份大礼--中国由此终于和强大的英美结为盟国,从而得以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后虽有豫湘桂的丧师失地(中国自身国力军力与日本相比仍处于劣势),但终于依靠盟友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和苏联的出兵等来了815抗战全面胜利的那一天。

十四年抗战(前六年的局部抗战,后八年的全面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首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并因此跻身联合国五常之一,从东亚病夫蜕变成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国。之后又经过数年内战的浴火重生,从此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强国之路。其非凡意义是如何形容也不为过的。反观日本,在战争中赌输了百年国运,从战前的亚洲第一强国、世界五常(联合国的前身国联)之一,沦为美国的半殖民地,可谓是输光了老本。而且这也是唯一一次中国在实力弱于日本的情况下取胜。

战前实力对比:日本强于中国

  战争结局:中国胜

责任编辑:刘微

最新国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海警侦破特大走私珍贵动物案 查获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