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际频道>国际新闻
分享

原标题:专访牛津大学“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发起人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引发的反响越来越大。9月13—14日,牛津大学将举办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这家学府为何要举办这样的论坛?《环球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论坛发起人之一、项目副主任于颖。于颖是牛津大学法律系首位中国籍学者。

于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牛津大学“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由该校法律系发起,目的是希望提供一个平台,让全世界优秀的学者、行业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能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一带一路”的发展情况、面临的挑战及方向。

于颖说,他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性基础设施、法律基础设施和软基础设施。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沿线国家的商贸发展及各种基建项目和投资,除了一般的商业纠纷,还会产生国家与投资者之间的仲裁、诉讼等,这就需要适用于解决跨国界业务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的法律和宪法框架,即法律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是比硬性基础建设更有效沟通与化解分歧的手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软性基础设施。”于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威尼斯的兴盛与艺术辉煌是建立在古丝绸之路贸易积累的财富上,但现在在逐渐消亡。新的丝绸之路无疑会创造更多新文化艺术中心,如何防止文化消亡现象重现,如何加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主体,中国企业必然会与相关国家开展越来越多的合作。于颖提醒说,很多企业一听说“一带一路”能帮助对外销售产品就盲目兴奋,如果对所投资东道国的法律环境了解不够,风险甚至可能会远超预期。“‘一带一路’涉及七十多个司法管辖区,这绝不是两个国家通过双边协议能做到的,需要多国达成共识,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框架结构。”

2013年,于颖作为观察员,代表国际法协会参与了《联合国消费者保护准则》的修订工作。在她看来,2015年通过的《准则》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与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及消费者救济等领域给予了特别关注,将《准则》直接用到“一带一路”国家的消费者保护领域,将会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有效的法律基础设施建设手段。

从2013年算起,“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3年多。于颖说,欧洲对“一带一路”最初是平淡、谨慎或保守的,现在已慢慢转向积极接受。很多欧洲人承认合作的潜力,只是由于涉及很多具体问题,观点比较多元化。一些去过中国、与中国人有过深度交流的欧洲人,态度更开放,希望了解更多。当然,由于媒体宣传有限,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精英阶层,

至于仍有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心存疑虑,于颖表示,某些当事方可能是担心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损,有些是担心与中国走太近会招致美国的不满。但现实是,“一带一路”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非常希望了解它,“对于我们的峰会,就有很多印度同事表达了兴趣和意向。”而在英国,除了政府,很多企业、智库、学术机构也都显示出高度热情,因为“一带一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责任编辑:刘微

最新国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AI助力!我国科学家研究催化理论获重大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