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际频道>国际新闻
分享

16日,正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G20峰会不得不为当天早些时候落在波兰境内的两枚“来历不明”的导弹而改变日程。相关国际问题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不便在此时公布事件全部真相,只表态导弹不是来自俄罗斯,这充分显示了美国希望息事宁人的态度。如果后续没有第二次、第三次类似情况出现,此次事件暂时不会对整个局势带来太大影响。

据波兰电视台(TVP)等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1月15日,两枚导弹击中了波兰与乌克兰边境附近的一个农场,造成两人死亡。

导弹落入波兰境内,俄乌冲突是否会升级?专家:美国希望息事宁人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5日,波兰赫鲁别舒夫地区,波兰东部与乌克兰接壤的赫鲁别舒夫地区发生了爆炸。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随即指责莫斯科“故意攻击波兰”。他说,这是“莫斯科军事侵略的重大升级”,并警告“俄罗斯的恐怖行动进一步发展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俄罗斯国防部则随即驳斥“俄导弹袭击波兰”的说法,称这是为了让局势升级的蓄意挑衅。俄国防部在声明中表示:“俄罗斯没有对乌克兰和波兰边境附近目标实施任何毁灭性打击。”

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帕特里克·莱德准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当涉及到我们的安全承诺和北约宪章第五条时,我们已经明确表示,我们将保卫北约的每一寸领土。”波兰是北约成员国。按照北约宪章,对一个成员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北约所有成员国的攻击。

因为突然落入波兰境内的导弹,16日G20峰会的日程有了临时性调整,美国总统拜登与G7、北约领导人临时加开一场会议,出席的有英、美、日及欧盟主席等代表。

在波兰发生导弹袭击事件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告,强调“绝对不能”让乌克兰战争升级。

对于导弹来自何方,各方谨慎对待

对于导弹来自何方,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莱德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们知道媒体报道称,两枚俄罗斯导弹击中了波兰境内靠近乌克兰边境的一个地点。我可以告诉你,我们目前没有任何信息来证实这些报道,正在进一步调查。”波兰总统杜达则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证明是谁发射了这枚导弹……它很可能是俄罗斯制造的导弹,但这一切目前仍在调查中。”

而结束与G7、北约领导人会谈后,拜登称,造成波兰两人死亡的导弹“不太可能”是从俄罗斯发射的,“在我们完全调查之前我不想这么说,但在轨迹上它不太可能是从俄罗斯发射的,但我们会继续调查。”

导弹落入波兰境内,俄乌冲突是否会升级?专家:美国希望息事宁人

拜登与G7国家领导人在巴厘岛举行紧急圆桌会议 图自美媒

另据法新社报道,法国总统府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区内的许多国家都拥有同类导弹,“所以,确定了导弹的类型,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确定幕后的黑手身份。”而美联社则引述美国官员的消息报道说,初步调查表明,击中波兰边境村庄的导弹,是乌克兰军队针对一枚俄罗斯来袭导弹所发射的。

此次各方表态趋于谨慎,充分显示出各方不愿意将战火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军事专家宋忠平同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从波兰公布照片来看,被炸的农用机械设备还基本保持完整,一些炸飞的部件呈碎片状,这恰恰是防空导弹攻击后呈现出来的特征。假若是俄罗斯的巡航导弹,其装载战斗部的重量基本上是400-500公斤,其爆炸威力可以将攻击目标炸成渣末而不是碎片,“因此这不排除是S300导弹,而该型导弹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拥有,需要确定是谁家的S300导弹。”他说,“实际上,美国四位一体的全方位侦察体系已经覆盖了乌克兰战区,对此次落入波兰境内的导弹发射点、飞行轨迹以及导弹落点,都应该在美国的侦测体系中。但美国不方便在此时公布事件全部真相,只表态不是来自俄罗斯,这充分显示了美国希望息事宁人的态度。”

专家:如果后续没有第二次、第三次,局势暂不会进一步恶化

波兰境内设施被导弹击中的事件之所以引发世界关注,关键在于各方都在猜测局势会不会升级,美国和北约国家会不会直接卷入俄乌冲突中。

对此,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吕祥表示,“波兰受到战争波及,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波兰从开始就深度介入俄乌冲突,波乌边境地区是北约援助乌克兰的战略通道,甚至可以说是乌克兰军方的生命通道。”

就此次事件而言,吕祥介绍,“依据技术手段,落入波兰境内导弹的运行轨迹不难被查出来,但无论导弹来自俄罗斯还是乌克兰,美国至少在当下不愿意公布全部真相。如果后续没有第二次、第三次导弹落入波兰境内,此次事件暂时不会对整个局势带来太大影响。”

宋忠平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此次被攻击目标在热沃多夫而不是热舒夫,这里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军事基地,不存在让事态局势进一步升级的因素。但宋忠平表示,应该把事件真相查出来,避免局势的进一步紧张和升级,“只要俄乌之间不消停,美俄之间缠斗不止,最后倒霉的都是普通民众。”

意外频发是军事冲突的附带品

自今年2月份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战争中的“意外事件”并不是第一次。

9月底,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两条“北溪”管道在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4处泄漏点。瑞典测量站9月26日曾在管道发生泄漏海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是“蓄意破坏”。

当地时间10月8日,一辆卡车在克里米亚大桥汽车通行处发生爆炸,大桥在爆炸中部分坍塌,这起爆炸事件导致3人死亡。俄罗斯联邦安全局12日称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该局负责人基里尔·布达诺夫和下属工作人员是爆炸事件的组织者。

吕祥分析认为,在俄乌冲突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意外事件中,克里米亚大桥被炸是比较容易获取真相的,对嫌疑人身份确认并不难。而“北溪”管道的水下爆炸,俄罗斯指出他们认为的嫌疑人,外界也不难推断作案者代表谁,但在证据方面还难以确定。

宋忠平认为,俄乌军事冲突迄今已经266天,在俄乌边境之间发生任何事情都不奇怪,作为军事冲突的附带产品,这种偶发事件会不断出现,“防空导弹偏离目标的偶发事件并不意外,如果战争持续下去,未来还可能会发生。”但他也表示,导弹事件、 “北溪”管道被破坏及克里米亚大桥被炸等一系列偶发事件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或许有些是偶发的误操作,有些则是人为蓄意。

责任编辑:唐秀敏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国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知名电竞企业遭“跨省执法” 超4亿资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