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谈及枪支暴力受害者时不禁潸然泪下。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1月5日在白宫举行发布会,宣布一系列控枪举措,以期绕过国会、用行政手段遏制美国频发的枪支暴力事件。在回顾2012年发生在康涅狄格州纽敦桑迪胡克小学、导致20名学童死亡的悲剧时,奥巴马止不住潸然泪下:“每次想到这些孩子,我都感到悲愤”。
然而,奥巴马的眼泪和悲愤能撼动美国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吗?“枪支文化”为何在美国如此盛行?这还要从200多年前、美国建国之前说起。
枪支:随“五月花号”而来的生存必需品
美国的“枪支文化”要追根溯源到英国。1181年,当时的英国国王要求人民购买武器保卫国家。后来,这个传统随着“五月花号”一起到了美国。
对于早期踏上美洲大陆的欧洲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比自己手中的枪支弹药更加可靠。眼见印第安部落环伺、野兽出没,美国的先民只得靠枪支生存、自保。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殖民地的持枪民兵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有学者称,“美国诞生之时就有一支来复枪在手中。”
建国初期,美国政治的先贤们认为,为防止政府作恶,应允许人们持有武器,以让人民有反抗强权政府的可能。故而在1791年,美国签署生效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明确规定:民众持有及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这令持枪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美国人而言,枪已经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此后,南北战争、枪械制造革命、西部开发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使得私人用枪成为一种风尚,甚至是一种必需。
1871年,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NRA)成立,它创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美国人的枪法。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NRA逐渐成为主要的反控枪团体,并专门成立了游说机构保护持枪者利益,任何试图对枪支拥有和购买进行限制的立法活动都会遭到NRA的强力狙击。
控枪:渐成社会热议焦点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及其弟弟、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还有黑人民权运动家马丁·路德·金相继被枪杀,枪支管控问题开始成为美国社会热议的焦点。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枪支管制法》,禁止跨州购买枪支,禁止包括未成年人、吸毒者、精神病人、罪犯等人群购买枪支,成为当时美国最为实质性的控枪法案。
1981年,一个疯狂迷恋影星朱迪·福斯特的“粉丝”为了博得美人的注意刺杀里根总统,虽然受伤的里根随后痊愈,但是随行的白宫发言人詹姆斯·布拉迪却因枪伤而终身瘫痪。布拉迪在刺杀事件后一直致力于推动新的枪支控制法案,经过多年努力,在1993年的克林顿政府时期终于通过了对枪支购买者进行严格背景调查的新法案——《布拉迪枪支暴力预防法案》。
但是克林顿政府也为这个法案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价,法案通过次年,民主党在议会中期选举后失去众议院控制权。在接下来的20余年中,华盛顿再没有能够通过有分量的枪控法案。
“拥枪派”地位巩固
近年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两个著名判例——2008年的海勒案和2010年的麦克唐纳德案——更肯定和强化了美国人的持枪权。
海勒是哥伦比亚特区的一名警官,该地区一向严格禁枪。作为警官,海勒可在政府大楼持枪,但不可以在家中拥有枪支。于是海勒一路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终,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哥伦比亚特区败诉,裁定该地区的禁枪令违宪。
麦克唐纳德是芝加哥一名退休工程师,抱怨住宅周围不安全。可他仅有猎枪,因其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因而他希望购买手枪保护自己。但根据芝加哥此前通过的一项法律,他无法拥有轻便的手枪。于是,他把芝加哥告上法庭。联邦最高法院判决芝加哥的禁枪法律无效。
与拥枪派的步步进取相对应的,是美国枪击惨案的频频发生。数据显示,美国有3亿多人口,而私枪保有量逾3亿支,每年死于枪口下的人数超过3万。
奥巴马能撼动“枪支文化”吗?
2013年康涅狄格州纽敦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造成26名师生遇难,已经成功连任的奥巴马没有了选举包袱,终于下决心在枪支控制上有所作为。当时,由于枪击案受害者多为儿童,美国社会要求加强对枪支管控的呼声也比较高,民调显示过半数民众支持通过新的控枪法律。
然而,奥巴马还是低估了民间对枪支管控的反对力量和“拥枪派”在国会中的影响,在经过多番努力后,白宫领衔的新控枪法案还是没有逃脱中途夭折的命运。2013年4月17日,距离康涅狄格州小学枪击案发生仅仅4个月,新法案在参议院闯关失败。奥巴马大感失望,怒斥“这是华盛顿耻辱的一天”。
2016年新年伊始,奥巴马祭出终极大招,推出加强对购枪者背景审查和控枪执法等控枪新举措。不过,一些美国媒体和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措施本身的“硬伤”,还是奥巴马绕过国会引发的“越权”争议,恐怕都会让这些措施在具体落实时大打折扣。
200多年来,枪支在美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著名的社会学家赫尔曼·康恩所说,“枪支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而“枪支文化”之所以在美国成为一种文化,正说明了其复杂性和深刻性非简单的法理逻辑或单一的价值取向能够评判,想要撼动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在社会文化、政治博弈与安全诉求之间找到契合点,是美国的当务之急。显然,现在已经到了考验奥巴马和全体美国民众智慧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周冬
- 最新国际政治 频道推荐
-
韩国总统选举最新消息 总统选举日程紧凑:232017-04-17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