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越是快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我就越不确定,他是与我共度一生的人吗?我们现在仍在为一些小事而闹别扭,这是即将步入婚姻的恋人该有的状态吗?”北京某外企职员夏晓(化名)与男友相处了两年多,感情一直不错,然而一说到结婚,她就忐忑不安,打起了退堂鼓。

像夏晓这样的“恐婚族”不在少数。他们并非没有遇到爱情,而是对婚姻的恐惧让他们对婚姻殿堂望而却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8.0%的受访者坦言非常严重。61.7%的受访者认为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主因。58.4%的受访者表示遇到相悦的另一半时,才愿结婚。

61.2%受访者坦言自己存在“恐婚”倾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介绍,进入婚姻就是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离开熟悉的环境,跟另外一个人、一个家庭结合。因为陌生,就会有恐惧感。“这与小孩初到陌生环境会害怕是类似的”。

“我有‘恐婚’倾向。”夏晓肯定地说,“毕竟是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建一个新家庭,相处时肯定会有思想和观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不知道能否处理好。我经常听身边已婚同事谈家庭琐事,今年年初,我姐结婚时还因为彩礼两家产生了矛盾。我真的感到无论结婚前、结婚后,双方都要磨合,需要很多方法和能力去处理。而且两个人在一起久了,感情也会变得平淡,到那时还能继续下去吗?”

本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08年就曾进行过一次“恐婚族”调查,当时数据显示,22.3%的人认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45.7%的人表示身边就有“恐婚族”。而在本次调查中,61.2%的受访者均存在“恐婚”倾向,其中非常严重的占8.0%。有46.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恐婚族”多,36.8%的受访者表示情况一般,13.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少,仅3.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

对比发现,无论是对自身的认知还是对周围人的判断,如今人们的“恐婚”倾向都更加普遍了。

张侃认为,“恐婚”自古以来就有,现在更普遍了,“更普遍并不意味着更坏、更糟糕,只是一个变化。如今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弱,可能对整个婚后生活都有恐惧心理,包括水电、柴米油盐等。而独生子女的身份也让他们沟通协调能力较差,需要更长的磨合期。”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变化,“过去的观念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结婚就不正常。而现在生活环境变了,观念开放了,不勉强了,考虑的当然也更多了。”

61.7%受访者认为“恐婚”更多是因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恐婚?61.7%的受访者认为是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46.3%的受访者坦言没有做好承担婚后责任的心理准备,46.0%的受访者表示生活、工作压力产生的焦虑所致。其他还有:担心婚后生活压力过大(45.1%),对对方信任度还未到婚姻层面(39.9%),惯性状态即将改变产生的不适应(33.5%),对经营婚姻没有信心(34.9%),心理年龄还不成熟(28.7%),结婚成本过高(22.2%)。

与2008年的调查相比,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没做好心理准备仍是首要因素,而婚前的生活工作压力成为第三主因,而来自婚后的生活压力退居第四。可见,如今年轻人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增大,这使得他们对婚姻生活望而却步。

张侃也表示,经济压力是“恐婚”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工作、车房等物质层面。“而在职业方面,有些职业人们更青睐单身者,也会涉及婚姻和工作两头如何兼顾的问题。另外,对婚姻慎重的人,会考虑得更多、更谨慎,动作要慢一点”。

58.4%受访者表示遇到相悦的另一半才愿结婚

那么,什么情况下年轻人愿意结婚?遇到相悦的另一半(58.4%),有稳定的收入(57.3%),到了一定年龄(48.4%)是三大首要因素。其他还有:信任对方(46.0%),有一定事业(45.6%),父母的支持(35.2%),有房(23.2%)。另有6.6%的受访者表示顺其自然。1.1%的受访者直言“不愿意结婚”。

夏晓表示,自己比较看重性格、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感情也是步入婚姻的必要条件。”她还表示,相比家境,她更看重对方事业上的所为或潜力,“处理问题时,希望我们有着默契和共同努力的意识”。

夏晓认为,恐婚可能就是两个人还没磨合好的一种潜意识的反映。“出现问题不可怕,但要有处理问题的意识。”她认为,首先要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要在冲突中了解彼此,“通过共同经历、解决一些问题,双方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解、认清对方,或能建立信任,消除恐婚情绪”。

如何面对“恐婚”心理?59.6%的受访者认为结婚应慎重,该先调整好状态。51.7%的受访者建议争取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48.6%的受访者希望找出根源、针对性完善。48.1%的受访者认为这说明还未做好准备,不宜结婚。11.5%的受访者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必理会。

张侃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长远规划会对现实行为产生影响,遇到问题也有解决方向。“如果是希望结婚的,有困难就去克服和解决。双方增加彼此的了解、沟通,对未来有共同的协商和计划。正视问题,让疑问变得不再疑问,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和婚姻,不合适的当然不能勉强”。

受访者中,男性占49.7%,女性占50.3%。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专家热议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打通物流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