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中关村二小(资料图)

中关村二小(资料图)

孩子的事无小事,今天我们给了孩子怎样的当下,若干年后,孩子就将还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数据。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根据今年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地域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且频次密集。而据教育部统计,今年5月至8月,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

声音

有高校心理学教师认为,在反校园欺凌议题上,中国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距离较大。例如,至今全美都有了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而在中国,针对校园欺凌立法上仍是空白。

教育专家余雅风认为:“目前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依靠传统法律,缺乏针对性和指代性。”

教育专家佟丽华认为,如果学生被欺负,家长到学校讨说法,需要如何妥善处理、采用何种应急机制、如何及时回应等都应在各校日常管理中进一步细化,甚至可以开发有效预防及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操作手册。”

自12月8日《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一文引爆舆论5天后,北京市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终于发声。12月13日凌晨,杨刚接受了中国教育报专访,表明学校与写文家长根本分歧所在:“我们与家长无法协调的关键在于对事件的定性。对方一直要求定性为霸凌,我们无法满足家长的这个诉求。”

杨刚表示,通过学校掌握的信息和情况,这件事情构不成霸凌。因此,学校无法认同《霸凌》文提出的“让对方承担相应的治疗费用”等诉求。

杨刚同时解释为何学校“声明”之后迟迟没有更多发声:“我们也是为了保护孩子。我们不希望家长矛盾升级,毕竟这件事情上,一个孩子受到了伤害,另两个孩子也同样受到了伤害。”

中关村二小终于直面“霸凌”,但杨刚校长的发声却令众多家长和“吃瓜群众”感到深深不安。就如《人民日报》评论中说的:“当被还原的过程真的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当看到三名尚未成年的孩子已经被深深地裹入其中,经历了学校的调查、等待处理结果、当面致歉、被批评教育的漫长过程时,我们并没有知晓真相后的释然,相反,感到了深深的痛。”

A还原真相

厕所里关键的30秒

学校承认学生确被垃圾筐扣头

《霸凌》文中,家长描述了儿子明明(化名)在厕所里被同学宇宇、辰辰(化名)用“垃圾筐扣头”的场景,“另一个男生从旁边的隔间扔下了一个垃圾筐,正砸在他的头上,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他一脸一身。那两个男生见状,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全程不到一分钟……”

根据学校《班主任对事件的调查记录》,班主任吕老师调看了监控录像。录像显示:11月24日上午10时3分10秒,明明去厕所;3分17秒,宇宇和辰辰进入厕所;3分47秒,两人一前一后出了厕所;4分22秒,明明从厕所出来,一边走一边用袖子擦着脸。也就是说,三个孩子同时在厕所的时间为30秒。

吕老师经过询问,确认宇宇确实把厕所垃圾筐扣到了明明的头上,辰辰一直旁观。但校方调查报告里记载,明明表示:“宇宇只是想跟我闹一下,但是没想到扔那么准,正好扣我头上了。”

宇宇和辰辰也都表明,看见明明在隔间方便,就说要拉开隔间门“看看明明的屁股”,但并没有拉门。宇宇随后来到旁边隔间,隔着壁板把垃圾筐扔了过去,然后就跑了。辰辰看到垃圾筐扣住了明明的头,也笑着跑出厕所。

但学校调查报告同时记载,明明对此事感到“害怕”。“扣完之后,我很害怕,然后(垃圾筐)就往下流水,身上也很臭。我洗干净后就回班了。”

家长为何要写网帖?

12天内,家长校方分歧难调和

从11月24日事件发生,到12月5日明明家长在班级家长微信群、凯迪论坛等网站开始发帖,这12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校方和明明父母进行了什么交涉,让此事逐渐走向校墙外,成为一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

根据《年级组对事件的关注和沟通过程》,11月25日事发第二天,涉事三方家长和校方即进行第一次沟通,参加者为三个孩子、三位家长、班主任吕老师、年级组长赵老师。

沟通会上,年级组认为,这件事“宇宇的行为太过分,要当众道歉。家长也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教育”。年级组同时表明,“四年级的孩子做事边界不清,不能预想后果,还要加强与家长沟通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对孩子更多采取批评教育,让犯错的孩子有改正机会”。

但在《霸凌》文中,明明家长对这次沟通非常不满。《霸凌》文说:“然而老师也直接定性为‘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这一次的沟通显然没有任何作用,儿子以为家长和老师可以为他讨回公道,但是没有。老师认为霸凌是玩笑……”

11月26、27日两天是周六、周日,《霸凌》文记述,“明明晚上不肯睡觉,不愿意吃饭,一点小事就哇哇大哭,赖着我不敢一个人睡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又会惊醒……连续三天同样没怎么睡的我,连夜给校长写了封信,周一(11月28日)一早七点钟就等在校门口”。

根据《学校对事件的关注和处理过程》,11月28日周一,两位德育领导、一位行政领导接待了明明家长。下午3点半放学时,明明家长与宇宇妈妈还在放学地点发生争吵。吕老师急忙将明明家长请进学校安慰,多名校方人员参与,表示学校理解家长心情,请家长信任学校会重视、研究此事。

对此,《霸凌》文中的记述是:“四个老师跟我谈了三个小时,主题竟然是让我放弃信中提出的四点诉求: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保护我儿子不受二度伤害;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对方承担相应的治疗费用。”

至此,校方和明明家长的分歧逐渐不可调和。12月1日,明明家长向海淀区教委投诉,并表明对学校处理问题的节奏、速度不满意,再次强调自己的诉求。12月5日,明明家长开始发帖。12月8日,《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开始刷爆朋友圈。

B 校方态度

“学校教育更应该是协调者而不是惩罚者”

从12月8日帖子引爆网络,除了12月10日的一份简短声明,中关村二小再无更多表示,这是舆论对二小不满之处。

公众对中关村二小12月10日的声明多有批评,认为“既不向公众主动说明欺凌事件的来龙去脉,又不以知错认错的态度收回那份挑衅意味十足的对外声明”。

杨刚对此解释,之所以迟迟没有发声,也是为了保护孩子,“我们不希望家长矛盾升级,毕竟这件事情上,一个孩子受到了伤害,另两个孩子也同样受到了伤害”。

杨刚表示:“我们不想去处罚任何一个孩子,教育者要从教育的角度、孩子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化、成人化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在孩子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偶发、突发非正常事件,学校教育承担的更应该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惩罚者的角色。”

12月10日夜间,北京市教委首次回应,称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呼吁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疏导;要教育好身边的孩子,不做有害他人的事情。

13日凌晨2时30分,杨刚又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提供了一份《中关村第二小学关于“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处理进展情况》,表明“经学校多方调查、了解,三名学生属于正常的同学关系,课上、课下互动交往正常,有互相起外号现象,但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我们认为,上述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两名学生的行为已经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

C 网友之怒

学校规避校园欺凌

这样草率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中关村二小的声明发出后,舆论再次被引爆。网友认为该处理结果界定不明,学校规避问题且对校园欺凌和学生心理问题并不重视。

网友@ 西的蘑菇表示,你们永远都不知道这种事在孩子心里会留下多大的阴影,会对他未来的人生走向有多大的影响!

网友@ 紫色包包认为,学校应该针对家长提出的四点要求作出明确回复才是,不管同不同意家长的要求都应该摆出依据,这样的回复才是有质量的。

网友@ 威廉大希轰:这样草率就定义了是不是“校园霸凌”,我觉得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此外,甚至还有网友截图称,中关村二小在微博发出声明后,还点赞了一条由学生家长写的微博,文中称影响了期末考试。对此,多名网友表达了心中的怒意:“德育都没跟上,就知道影响了期末考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D 一个问题

霸凌和玩笑的边界在哪?

我国对行为界限未有清晰标准

或许,这是一场从最初便已经注定了将没有赢家的纷争。于孩子、于学校、于家长,也于全体围观的“我们”。

先来说孩子。对于涉世未深的他们,规则的意识尚未充分建立,对于个体之间的善意、尊重与和谐也还知晓不多。当事件演变成为成人介入的大事件时,方式不科学、不恰当,不仅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还会给双方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次生伤害。

再看学校。无论事件最终被定性为一起“偶发事件”还是一桩“校园欺凌”,都无法回避一个重要的事实,当前,不仅一所学校,而是大部分学校对于孩子有关生命教育、有关尊严教育都还相对缺失,对于校园伤害和暴力事件的深层次认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校园伤害呈现出的多种形式,如“冷暴力”“软暴力”“微欺凌”还知之不多、重视不够。在伤害发生之前、之中、之后的科学、妥善应对也还缺乏经验。

因此,中关村二小的事件终究会过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和讨论不应到此结束。对于相关部门和广大学校来说,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尽快明确相关标准,让广大教师、学生、家庭能够对何为欺凌行为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仍是当务之急。

立即评

回避“欺凌”之名无异于助长“欺凌”之实

蒋璟璟

按照校长的表述,此次事件被称作“偶发、突发的非正常事件”而非“暴力或欺凌”。这番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却终究有避重就轻之嫌疑。事实上,关于何为“校园欺凌”,并没有统一的、硬性的标准。这一模糊空间,给了不少学校以极大的可乘之机。现实中,出于尽一切可能淡化自身过错、规避自身责任的考量,学校管理者难免会把“欺凌现象”视同为“孩子们之间的玩笑”等等。

不少学校在处置校园欺凌时,往往都秉持着“遮丑”心态,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这种心理下,施害者与受害者都会被学校视作“添麻烦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不认为是欺凌”也许并不重要,如何善后处置才真正重要。如北京中关村二小这般,既没有对受害孩子的遭遇表达足够的同情,也没有真诚地回应家长的担忧与诉求,这显然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很可能,当学校的管理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回避问题、转移问题、扭曲问题时,“校园欺凌”反倒可能会愈演愈烈。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年终盘点:过去这一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