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刘见桥的团队试图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去修复胚胎中的遗传突变基因。

刘见桥的团队试图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去修复胚胎中的遗传突变基因。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广东省普通高校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见桥教授团队试图用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来消除遗传病的研究成果近日引发关注。

“有些伦理学家认为,人的基因是天生的,你不能改,人的基因怎么能改、怎么能变呢?但是我们的伦理也是不断进步、变化的。四十年前,未婚同居那是可以坐牢的,现在男女恋爱,结婚之前没有同居的已减少很多,伦理也是在不断变化。”谈及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胚胎的争议,刘见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是说道。

刘见桥表示,技术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技术可以通过一些管理的措施、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予以规范后,更好地造福人类。

刘见桥还表示,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人类胚胎的研究对于解决遗传疾病问题意义重大,虽然运用于临床仍任重道远,但将会进一步推进此类研究,“在我的有生之年完全可以实现。”

3月1日,刘见桥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上发表。

论文首页截图 广医三院供图

论文首页截图 广医三院供图

论文部分截图

论文部分截图

该研究通过使用志愿者捐赠的卵子和精子,在实验室中配对了20枚胚胎,其中6枚胚胎携带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研究人员对这6枚胚胎进行CRISPR基因编辑,最终,1枚胚胎的全部细胞都被修复了,有2枚胚胎实现部分细胞被修复。

这是全球首篇关于CRISPR技术在人类二倍体胚胎中应用的描述,也是首次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人类二倍体胚胎(即一个卵子和一条精子组成的正常胚胎),在胚胎层面对携带遗传突变基因的胚胎进行修复。

事实上,这已不是研究者第一次尝试通过CRISPR技术编辑人类胚胎基因。

2015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军就发布了一项研究,试图改变人类胚胎中涉及血液紊乱β地中海贫血症的特殊基因;2016年,广医三院范勇博士团队尝试编辑人类胚胎基因,以抵制艾滋病毒感染。然而,只有低于10%的细胞被CRISPR技术成功修复,效率太低使得这项技术不太可行。

而关于CRISPR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这些报道在发布后,均引起了各方激烈讨论。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备受关注。

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在设想,如果能从胚胎层面修复有遗传缺陷的基因,那是不是意味着父母携带的遗传病不会出现在孩子的基因里,遗传疾病将会就此被阻断呢?

3月20日下午,针对此项研究的成果、意义及面临的问题,刘见桥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

责任编辑:肖舒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刘见桥 基因编辑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上空铺满了绝美晚霞,你看到了吗?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