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汹涌舆情,司法机关既不能充耳不闻、漠不关心,也不能为其左右、人云亦云。坚持实事求是,坚守法治定力,重视舆论而不为舆论干扰,才能真正维护和提高司法公信力
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于欢故意伤害案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开庭。法庭采用全程微博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庭审实况,成为近年来人民法院司法公开的又一案例。
于欢案引发舆论关注,源于媒体的一篇报道。两个多月前,于欢案进入公众视野,由于信息不够充分,事件迅速引起巨大争议,以至于有人说,“评论太多了,事实不够用了”。的确,缺乏事实支撑的舆论轰鸣,只能让原本并不复杂的刑事案件变得模糊起来,让真真假假的说法乃至猜测满天飞。而查明事实真相,法庭庭审才是最好的平台。随着二审法庭调查的深入,于欢案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有些细节第一次为公众知悉,此前各种缺乏凭据的猜测得以平息,人们的情绪也趋向客观、理性。
事实上,对于欢案二审的全程微博直播,是近年来一系列热点案件司法公开的延续。对包括于欢案在内的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司法机关一直以审慎的态度予以对待,通过司法公开回应社会关切,体现了司法与舆论的良性互动。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快播公司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康菲溢油案……人民法院通过一系列热点案件的公开审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司法公信力得到不断提升。
在司法领域,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最好的稳压器。通过最大限度的司法公开,可以消弭各种误解和猜忌。于欢案的公开二审再次说明了这一点。通过全程公开,打消了公众对“暗箱操作”的忧虑,使一些偏离正轨的公众舆论回归理性。同时,把案件放在社会聚光灯下,也是司法担当的体现:案件办得对,就是一次普法教育;案件办错了,能够敢于担当、改正错误,也能扶正公平正义的天平。近年来,张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图案等一批冤错案件的再审改判,特别是聂树斌案的再审改判,不仅还了当事人及其家人一个公道,而且传递了人民法院勇于担当、实事求是、捍卫公正的坚定信念。
司法公开、释法说理,是司法机关回应社会关注的正确方式。面对汹涌舆情,司法机关既不能充耳不闻、漠不关心,也不能为其左右、人云亦云。如何做到公开和公正?离不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审判为中心,是现代社会司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审判案件要以庭审为中心,实现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让法庭而不是舆论场,成为裁定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最终阶段和关键环节。通过这一改革,坚持实事求是,坚守法治定力,重视舆论而不为舆论干扰,才能真正维护和提高司法公信力。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司法机关尤其是手握法槌的法官来说,是一项崇高的要求。其中不仅有法律和程序的要求,也有情理要求和人心诉求。从包括于欢案在内的个案做起,通过司法公开、释法说理,推动全社会筑牢法治信仰、维护司法权威,应该是司法机关的使命。而社会公众也不妨多一点法治的“过程意识”,通过包括本案在内的司法“公开课”,培养更加理性、成熟的法治素养,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责任编辑:肖舒
- 蒋劲夫微博发怒获22万网友力挺,连人民日报都为他点赞!2017-09-18
- 《人民日报》点赞金鹰卡通卫视《龙的传人》2017-08-04
- 《我是未来》口碑收视双丰收 人民日报发文点赞2017-08-01
- 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人民日报评论:怎么邪乎怎么写2017-07-27
- 人民日报海外版:“去中国化”只会撕裂台湾社会2017-07-08
- 人民日报:共建一带一路 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2017-06-07
- 警方打掉辱母案涉黑团伙 吴学占团伙涉案17人落网2017-05-27
- 辱母案二审开庭 于欢穿黑体恤出庭 于欢案始末2017-05-27
- 辱母案最新进展:处警民警不构成玩忽职守 不予立案2017-05-26
- 辱母案最新进展:二审将于27日公开开庭审理2017-05-25
-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
女子网购货不对板 商家爽快退款还多退1万?2017-11-12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