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6年12月1日航拍的可可西里地貌。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
“只要融入这支队伍,你就会找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龙周才加说。
进山了,队员们就会拧成一股绳,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性命交付给了队友。
进山了,队员们最喜欢的,不是牢骚抱怨,而是放声高唱着嘹亮的藏歌。
“更何况,到了山里,看到藏羚羊在你身边奔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有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才有无怨无悔的付出。
记者到索南达杰保护站时,龙周才加和同事正在给今年救助的7只小藏羚羊喂晚饭——每只小羊一瓶牛奶。
喂完奶,两个人坐在羊群里。不时有一两只小羊凑到跟前,龙周才加伸出一只手摩挲着它们的头。小羊“咩咩”地叫,他也“咩咩”地回应着。
“小羊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要放生的时候,肯定不舍得,但它们毕竟是属于可可西里的。”他说。
2001年,保护站成功救助并人工饲养了第一只藏羚羊“爱羚”。多年来,被救助成活的藏羚羊已经有500多只。
天天在山里,家里人咋办?
“还没结婚呢!跟藏羚羊打交道有点多,跟女孩子打交道就少了!”龙周才加说。他今年才28岁,却已在可可西里工作11年。
上站、巡山,一个月下来,他只有三五天时间能在格尔木。“就算成了家,我们也没有多少时间能照顾家人。”他说。像他一样,这里的小伙子普遍结婚都比较晚。
赵新录想了半天,还是说“家里人挺支持”。尽管儿子小的时候,两三个月才能见一面。但家人都觉得,他做的是跟英雄索南达杰一样的工作,从来没有一句抱怨。
但家里人知道,每次进山,吉凶未卜。这里至今延续着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巡山队员出发前,家人、同事都要前来送行。
巡山队员和亲人、同事一一拥抱、贴面。这是藏族人的传统礼仪,也饱含着祈愿平安归来的最深的祝福。
有人说,随着监测技术的应用,现在的可可西里巡山队可能是最后一批巡山队员。
秋培扎西说,科技手段再发达,人的作用也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可可西里人的坚守精神永远不会消失,那是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美好生态的永恒追求。
希望乐土——从自觉意识到制度保障,可可西里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一扇生动窗口
曲麻莱县多秀村,地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域。
藏羚羊、藏野驴时不时光顾,草原狼、棕熊等食肉野生动物也常常出没,不少牲畜死于它们口中。
“牛羊吃草,狼吃牛羊,这是自然规律。这里是牧民和牲畜的家,也是野生动物的家,我们共享着一片草原。”牧民江巴才成说。
在可可西里周边的牧民心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正在生根、发芽。
人们领悟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件事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多秀村村民青次扎西去年成为政府聘用的一名生态管护员。
每周一,他都要骑摩托车沿着村里到可可西里的道路进行生态巡护,早晨出发,晚上回来,往返近300公里。
记者在109国道遇到正在巡护的青次扎西时,他的摩托车后座上载着一个已装满垃圾的编织袋,旁边放着一个破旧的小书包。
青次扎西打开书包,里面有几块糌粑、一杯茯茶,还有一个记满了藏文的日记本。
“上面写着每次巡护的发现,如路边的垃圾是多了还是少了,草原上的招鹰架等生态基础设施是否完好,有没有发现生态违法行为等。”青次扎西说。
不到1年的时间里,他记完了5本日记本,用坏了16个编织袋。
这是2016年12月2日航拍的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36岁的青次扎西原本是一位牧民。迎着朝阳将牛羊赶至沾满新鲜露珠的草场,曾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刻。但好景不长,由于盗采分子涌入、牧民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可可西里的草场被严重破坏,湖水也遭到污染,越来越多牛羊无草可吃、无水可饮。
放下牧鞭、保护草原,是青次扎西从那时起就萌生的念头。如今,像青次扎西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在可可西里、在三江源地区越来越多。他们停止放牧或减少牲畜数量,领起了政府发放的工资,家里收入有一定保障的同时,草原生态也得到保护。
“第一次来可可西里时,看到沿着路边徒步捡拾垃圾的牧民,内心很震撼。”游客牛浩说,这里是足以让每个外来人都心生触动的生态教育课堂。
布周说,越来越多的游客也选择紧紧攥住手中的垃圾袋,不愿辜负眼前的美景。
穿越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分布着8座绿色驿站,大部分骑行、自驾的游客自觉来此丢弃垃圾,不少人还主动在驿站当起了志愿者。
来自北京的生态志愿者冯启芳说:“很多人发自内心地热爱可可西里,愿意为这里做一点自己微小的贡献。”
聚流成川。各方力量汇集在可可西里,共建、共享、共同守护这片美丽荒野。他们身体力行,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付诸实践。
申遗成功后,可可西里获得新的机遇,她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生态理念和绿色形象。
知名度更大了,可可西里生态被破坏的风险是不是更高?
“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可可西里能安享其成。”布周说,世界遗产地每年都要接受动态考核,必须在机制、科研、管理等方面达到极严格的世界标准,始终完好保存自然风貌。
巡山队员们坐进课堂、捧起书本,开始学习野生动植物分类、生态本底调查等基础知识。“未来,我们既要当好可可西里的守护者,也要做好当地的生态观察员和宣讲员。”龙周才加说。
“在不断理顺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可可西里还将努力强化区内的科研支撑。”李晓南说,目前,中科院、清华大学及青海省政府正筹划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有望为包括可可西里在内的自然保护地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
今年,可可西里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大数据分析系统也进入筹建阶段,未来所有卫星和野外调查数据将在这里汇总,向相关研究机构开放。
李晓南说,“拿拳头保护生态”的模式将成为历史,当地将在生态教育、生态科研等领域发挥更多作用。
“我们正努力将可可西里打造成展示美丽中国的窗口。”他说。
从这个窗口,人们将看到什么?
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共同家园,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前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来源:新华社
记者:毛磊、高敬、陈凯、张涛、李琳海、李亚光
责任编辑:肖舒
-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背后:连续8年未发生藏羚羊盗猎案2017-07-08
-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 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7-07-08
- 青海可可西里与福建鼓浪屿冲击世遗 胜算几何?2017-07-04
- 可可西里申遗进入冲刺 青海派代表团赴波兰助选2017-07-03
- 疑受气候暖湿化 可可西里无人区湖泊面积持续扩张2017-01-09
- 实拍可可西里形形色色的野生动物2016-10-19
- 持续超10天 可可西里救援终获成功2016-09-04
-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
女子网购货不对板 商家爽快退款还多退1万?2017-11-12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