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江苏淮安出台“新招”引争议

曝光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信息,合适吗?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法委、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等9家单位发布文件要求,除非作案时不满18周岁或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所有性侵害未成年人的严重刑事犯罪人员,自刑事判决生效之日起一个月内,其个人信息都将被公开。12月1日,淮阴区人民法院对4起涉嫌强奸、猥亵未成年人案件进行集中宣判,被告人不仅领到了刑期,还将被公开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照片、年龄、性别和案由,并规定不得从事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

除了淮阴,浙江慈溪、上海闵行也出台过类似做法,引发外界热议。有人认为此举可降低犯罪者再犯可能,也有人认为侵犯了犯罪人员的隐私权。

碰撞

犯罪行为侵害公共利益,公众享有知情权

隐私权保护的隐私,是个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个人隐私一旦涉及公共利益,则无隐私可言。对于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公众享有知情权。

犯罪人员对其他个人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和潜在的危害性,将其个人信息予以公开,能够使其危险性和潜在危害性公之于众,使更多人保持高度警惕,防范其实施侵害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杨立新

公开做法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儿童保护意识

淮阴的做法既可以提升儿童的识别防范能力,也可以增加罪犯的附加犯罪成本,对其他潜在危险人员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有助于整个社会儿童保护意识的提升。

在儿童最大利益面前,性侵害犯罪人员的隐私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针对这类特殊人群,“隐私保护”不应成为信息公开的障碍。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张雪梅

此举强化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从业禁止”和“公开信息”的尝试,都延伸了司法保护未成年人的触角。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通常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反复实施性侵行为,所以通过信息公开、从业禁止等措施,有助于减少他们性侵未成年人的几率。

目前,我国针对“从业禁止”有法律根据,基本上分为几类:一类是对相关犯罪记录进行登记,例如登记在相关网络平台上;另一类是禁止性侵人员从事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如学校、幼儿园、妇科、儿童乐园等机构。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宋英辉

公开罪犯信息对其家人副作用大

对社会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个人信息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规定。把这些犯罪人员名单录入有关未成年人的单位、岗位,设置就业黑名单有借鉴意义,但向社会公开这些犯罪人员信息有很大副作用。这些信息公开后,犯罪人员的家人及其未成年子女也容易被识别出来,将给他们带来伤害。

北京泽永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永杰

公开于法无据,限制从业要有时限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法院公开罪犯的个人信息,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和有关依据。

根据刑法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参照刑法的精神,即使“从业禁止”,也该有个期限。

北京慕公律师事务所律师 刘昌松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年终盘点:过去这一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