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原标题:《中国建设者》聚焦中国工程科研人员的匠人精神

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里,一辆可以行驶在盐湖上的“坦克”,正在开采盐湖里的硫酸钾原料。这辆“异形坦克”,切割湖底结晶的锋利刀头来自割煤机的创意,运输管道使用了疏浚行业采用的管道,让施工时间和成本都减少了好几倍。

天马行空的创意,来源于一个闲暇时爱读《老子》和王阳明,压力一大就到盐湖边打坐的工程师老谭。对着镜头,他随口就来,“如来也如去,似去也非来。来去皆心动,见性莲花开……放松入静的时候,大脑里的波形是最好的状态……”

这是《中国建设者》系列纪录片中的一幕。这部首次聚焦中国工程科研人员的纪录片,市场表现亮眼,2017年在央视播放时收视率一路飙升到全国电视网同时段收视率第一。

从《舌尖》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近年来电视观众的审美与需求趋向多元化。在传统的综艺、电视剧等娱乐节目形式之外,纪录片正成为一种风潮,聚集着稳定增长的受众群。

然而,在泛文化类题材作品之外,一部以工程师和科研为主题的纪录片受到热捧,依然是电视界的“新闻”。

“知识含量”成为硬通货

在某视频网站上,《中国建设者——深坑酒店》这期节目的弹幕不时闪过“土木工程专业打卡”,“材料课上老师放了这个视频”等评论。

这期节目讲述工程师如何在一个80多米的深坑中,反向建筑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五星级酒店。除了“奇观”型建筑,《中国建设者》系列纪录片涉足的题材还包括高铁、水陆两用飞机、海洋石油开采、装备制造、特高压输电、导弹民用化等等。

节目被高校教师拿到专业课堂上作为教学素材,这样的消息主创团队并不是第一次听闻。不仅是大学课堂需要,甚至北京本地的小学,也常向导演团队发来讲座邀请。导演们认为,这反映了市场和观众对于“知识型纪录片”的需求。

在德国等很多国家,大量纪录片被当做“论文”来严肃对待。知识含量高、逻辑严谨的纪录片占据黄金收视时间。然而在中国,这类纪录片尚在少数。《中国建设者》团队成员希望迈出这一步。

不少中国观众并没有用电视获取大量知识的收视习惯,导演们练就了一身解刨麻雀、深入浅出、代替观众提问的功夫。面对庞大的工程和闻所未闻的专业术语,该片的“传译”工作饶有趣味。

2018年五一刚刚播出的节目中,有一期内容涉及将导弹技术用于高层建筑灭火。这个项目应用的专业知识包括材料学、空气动力学、弹道轨迹计算等等,最后被导演提炼成几个观众感兴趣并且能看懂的小问题:怎么灭火?能打得准吗?武器灭火会不会伤到人?

把工程背后的人立起来

“今晚月色很美,像你,想你……月亮能代表我的心吗?月亮长毛了,我的心也潮湿了……”这是一位在施工现场脾气火爆、要求苛刻的钻井队长老曹写给妻子的情书。野外作业,长期不能回家,通讯不便,这样的情书还有许多封。

如何处理好工程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工程类纪录片都面临的问题。《中国建设者》这个名字体现了该片导演们的价值追求——关注工程背后人的故事、精神与命运。

在该片中,可以看到面对几千人的施工团队,指挥若定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其实每天早上都要晨跑十多公里,“用身体之痛来缓解心理压力”。也可以看到普通的塔吊工人,外表粗犷,却默默用写诗面对高空作业的寂寞,与自我和解。

导演团队认为,工程科学知识和它背后的人,都不是冰冷的。他们不是一颗螺丝钉,只顾工作、只为牺牲;也不是一台机器,运行精密,永不出错。他们在面对庞大的工程、世界级的难题时,和普通人一样,有压力、困惑、疲惫。这正是让观众在同理心中觉得片中人物可亲可感的原因。

在工程现场,很多东西可以被总结为几个字:2毫米——数万根钢构件凌空对接,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飞机跑道反复承受数吨重压,错台不能超过2毫米;一万米长的大桥合龙,偏差不能超过2毫米。没有先例——如何让“导弹”爆破而没有碎片,世界上没有先例;怎么让列车在没有轨道的路上行驶而不甩尾,世界上没有先例……

正是在不断的挑战和极限的环境下,和观众一样有血有肉的人用专业的素质、不言败的毅力、创新的精神所开拓出来的伟业,让人看后血脉偾张,心生震动。

主创人员希望通过聚焦建设者群体,展现在超越极限的事业中,人类永恒的精神。

让工程师成为新的“知识网红”

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工程师群体,从桥梁、铁路、能源、通讯到智能汽车、物联网,他们的工作正在改变中国社会与百姓生活的形态。在即将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口,工程科技更有可能决定未来社会的方向。

导演们认为,就像应该设立“工程师节”一样,纪录片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去记录塑造与改变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群体,让观众能够听到他们的故事,感受到他们的力量。

在一次《中国建设者》研讨会上,有专家表示,中国需要“冰冰”,也需要更多的工程师群体走到台前来。这和实干兴邦的时代主题是相呼应的,反应了中国几十年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这种对工业之美与劳动之美的表现在《中国建设者》的镜头中常有体现。在海底5000米、荒无人烟的大漠、西南的丛山峻岭间,恢弘的施工场景与大量的细节、特写结合,表现出劳动者的力与美。

导演团队表示,希望《中国建设者》能够把工程师的“匠人精神”展现在镜头前;希望未来,我们祖国的青年会觉得,我去当一个工程师、科学家,做一些实干的工作,非常骄傲。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堡垒之夜》或将迎来《细胞分裂》联动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