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儿童、医疗、食品、安全始终是谣言的重灾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下一代更加关注,对生命健康更加重视,因此“继父虐童”会引起众怒,“疫苗问题”会带来恐慌,“吃西瓜感染病毒”流传广泛,“纠纷杀人”谣传多地。7月谣言盘点,“求真”邀请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郭小安一起分析点评,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一、“虐童谣言”牵动人心

孩子是未来,只要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情,总能牵动人心。下面这些谣言都涉及“虐童”,更容易引发紧张情绪,造谣者也正是利用了人们这样的心理扩散谣言。“求真”提醒,孩子们愉快的暑假,需要家长们的关爱和呵护,但传播谣言会带来不良后果,编造谣言涉嫌违法,家长朋友们在耐心关怀孩子的同时,也要理性分辨不实信息,减少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孩子营造一个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

1.“湖南衡阳县母亲把孩子罩凳下打牌”视频

【传闻】7月初,有媒体发布一段配文为“湖南衡阳县亲妈将孩子罩在凳子下玩麻将”的视频,视频中一名男童被罩在一蓝色塑料凳下,凳子上坐着的女子正在打麻将,后警方查处一家店并带走几名人员。视频中字幕显示,“7月2日衡阳县镇四校门口牌馆,一女子打麻将把儿子罩在凳子底下,小孩子在凳子地下非常难受,不断的抽泣。而家长此时全神贯注的打麻将,对孩子置之不理。7月3日中午,这家网红牌馆被警方查处。”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网传视频截图

【真相】7月4日,记者与衡阳县公安局取得联系,其工作人员表示:该事件“不是发生在衡阳县”。6日,衡阳县警方官方微博通报,造谣者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并公布了嫌疑人口述视频,表示视频中嫌疑人屈某平交待将"母亲把孩子罩在凳下打麻将”视频配上文字,编造该事发生在西渡镇四校对面牌馆。

【提醒】在网络上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涉嫌违法,对孩子及其家人也会带来二次伤害。面对此类移花接木的谣言,需要慧眼识“真”,相信警方的通报和调查结果。

2.多地传“继父虐童”视频

【传闻】近日,一段“继父虐童”的视频引发大量关注,据传其中持棍殴打男童者为男童继父,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一男子手执长棍不断捅向坐在地上的孩童,并多次踢踹男孩身体,男孩被频频推倒在堆放的杂物中,放声大哭。该视频一经传播便引发众怒,网民纷纷谴责该“继父”残忍的虐童行为,而事件发生地则有天津、湖南长沙、山东淄博、四川泸州等不同版本。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真相】6月28日,安徽马鞍山网警辟谣称,该事件发生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该持棍男子系男童父亲,6月16日孩子爬高压电线杆,其父为了教训孩子的危险行为,做出了视频中殴打孩子的举动。据媒体报道,江苏沭阳华冲镇派出所民警已对该消息进行了核实与确认,并对该父亲进行了批评教育。

【提醒】“家暴”“儿童”一直都是大家关切的话题,这类谣言抓住人们的敏感心理,通过移花接木在各地微信群、朋友圈转发传播。“求真”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风,提高识别谣言的能力。

二、“医患谣言”引人关注

医疗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可想而知,医院见证着生老病死,更容易拨动人们脆弱的心弦,在抵制医疗谣言的同时,也要多一份包容和理解。相信科学,尊重医生的判断。另一方面,医生作为掌握医疗知识的权威人士,也应当承担起科普的责任,重建人们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更好的消除谣言。

1.“没必要打疫苗,疫苗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传闻】有传闻称接种疫苗后副作用明显,而且人们更容易生病,所以疫苗没必要打。

【真相】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郑东旖在接受中国医药报记者采访时说,除了获取洁净、安全的饮用水之外,在预防传染病和降低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手段能够同免疫接种相媲美。很多传染病因为接种疫苗而被消灭,或者危害得以大大降低。

【提醒】疫苗话题是近期的敏感话题,问题疫苗的出现涉及多方原因,但一棒子打死不是明智之举。传染病一直在威胁人类健康,疫苗能够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并减少危害,公众要正确看待疫苗的获益和风险,科学看待不良反应,不要因噎废食。

2.“北京阜外医院挂号视频”

【传闻】7月初,一段“北京阜外医院挂号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视频显示,医院大门一经打开,人们便蜂拥而入,奔跑着前去抢号,其间夹杂“快点、快点”的叫嚷,场面十分混乱。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视频中的抢号场景

【真相】经核实,视频中的抢号场景是实施“零点挂号”服务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该院已于6月16日取消门诊零点挂号;第一、二、三、四门诊窗口和自助机在每日上午7时开放,同时,增加了网上预约号源比例,患者可以选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网上预约。

【提醒】“挂号难”一直都是患者关注的问题,在这则消息中,医院管理确实存在不当之处,符合人们宣泄不满情绪的诉求。但张冠李戴,编造谣言,故意吸引眼球,引发社会负面舆论,会带来不良影响,加大社会矛盾。

3、中华慈善总会天价售卖救命药“格列卫”?

【传闻】近日有说法称,由瑞士诺华公司向中国患者免费提供的救命药“格列卫”,却被中华慈善总会以每盒25000元的“天价”售给患者。对此,中华慈善总会辟谣。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真相】记者于7月11日上午与中华慈善总会取得了联系,询问这一情况。中华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回应称“我们不卖药”,只为符合援助条件的患者提供免费“格列卫”。 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于2003年9月在中国正式启动。目前援助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愿申请加入项目,并经医学评估符合格列卫适应症、且患病前经济状况即为低保的患者;第二种是对自愿申请加入项目的患者提供援助,以每格列卫治疗年(12个月)为周期,符合援助条件的患者自费使用前3个月的格列卫药品,经项目审批通过后援助后9个月的格列卫药品。

【提醒】这条老谣言将“援助项目截图”与“内外有别”恶意嫁接,虚构“慈善机构借机吸血牟利”,用巨大反差进行挑拨,抓住大家对价格敏感的心理,借助近期格列卫等抗癌药物价格成为舆情热点进行传播。

三、“食品谣言”层出不穷

民以食为天,如此喜爱美食的中华民族,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但下面这些谣言,却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面对这类谣言,我们要加强甄别能力,切莫成为谣言帮凶,给周围人带来恐慌和危害。

1.菌类+茄子有毒,已死多人?

【传闻】七月初,一则“菌类不能和茄子一起吃,医大已经死17人”的消息在微信群里传播。消息称:“最近医院急诊患者比较多,大多是菌子中毒。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医院治不了,后果很严重!”

【真相】此谣言是一则老谣言。经查证,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6年和2017年都进行过辟谣。营养专家慕海容医生表示茄子和菌类同吃会中毒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茄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新鲜的菌类营养丰富,两种食物同食,没有任何不好的反应,更不会产生毒素。

2.喝骨头汤能促进骨折愈合?

【传闻】在运动中,人们稍不留意便会有骨折的风险。有人认为,喝骨头汤是促进骨头愈合的有效手段。

【真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贾凯介绍,事实上,骨头汤中钙的含量非常低,同时,骨头汤里还有一些其它的物质如脂肪和嘌呤,一旦摄入过多,就会抑制钙的吸收,反而对疾病的恢复不利。所以骨头汤并不是促进骨折恢复的良好食品。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提醒】相信科学,拒绝传谣。生病后要在医师指导下服药进食,才能促进身体更快恢复。

3.“吃西瓜或甜瓜会感染SK5病毒”

【传闻】西瓜和甜瓜是夏天人们解暑的标配,但最近不少人的微信群里都在传多人因吃西瓜或者甜瓜感染病毒不幸死亡的消息。在这些消息里,病毒爆发的地点不同,感染死亡的人数不一,唯一一样的就是这些人都“感染了一种名为SK5的病毒,抢救医生已被隔离,中央1台电视新闻已播岀。”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真相】该谣言属于典型的“旧谣新传”,各类名称不一的“病毒”出现过很多次,相关部门也多次辟谣。西安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付建军说,不存在“SK5病毒”,西瓜或甜瓜长时间在炎热的天气下暴露或者有破口了,吃了以后可能会导致急性胃肠炎,和病毒没关系。盲目而不知真相的人转发,导致有的人因为害怕传染不敢到医院来就诊看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恐慌,对医院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影响,医院也多次进行辟谣。

【提醒】近年来网传“吃柚子导致bp5病毒”、“吃酸菜鱼导致SB250病毒”、“吃猪肉感染hb520病毒”、“吃鸡肉感染H7N9病毒”等谣言不胜枚举,还假借“中央电视台”“卫生部”等名号混淆视听,这类谣言只有文字信息,非常容易更改地名引发“病毒式传播”,造成恐慌。但此类谣言无中生有,搜索辨别后便知真假。

四、“安全谣言”夸大后果

突发事故的发生一直伴随着各种谣言,这其实是人们对自身安全的一种天然的警惕。事故发生后,常见谣言就是夸大后果,将现场描述的非常血腥,或传播“死人了”的谣言,引起人们的恐慌并广泛传播。“求真”提醒,不要轻信这类谣言,用事实说话。

1.手机扫码引发濮阳加油站爆炸?

【传闻】7月18日,河南省濮阳县育民路与国庆路交叉口一家中石化加油站发生爆炸,随后,一段事故现场时长8秒的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从视频上可以看到,爆炸现场一片狼藉,有车辆被损毁,并陆续有伤者从现场走出。据传,该事故因顾客于高温天气下用手机扫码加油而引发,并直接导致4人死亡。

【真相】当天,濮阳县政府应急办发布公告。公告称,在爆炸事故中,有5人被震碎的玻璃划伤或烧伤,并被及时送往医院就医,“均无生命危险”。经濮阳县安全委员会组织专家调查,7月19日濮阳县政府发布事故续报称,事故原因是该加油站在污水管道的施工过程中,造成城市天然气管道破裂,导致天然气泄漏发生闪爆,与加油站的正常生产经营无关。目前,当地公安和网信部门已对该谣言进行了查证,并抓获造谣者一人,已对其处以行政拘留3日的处罚。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提醒】这类谣言根据短视频内容,编造不符合常规的内容搭配,达到吸引眼球、快速传播的目的。其实只要依据常识,就很容易发现谣言的不合理。

2.吉林汪清客运站有匪徒持刀与警方对抗?

【传闻】7月底,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汪清县,一段“匪徒持刀与警方对抗”的短视频引发关注。这段背景为汪清县客运站的视频时长2分2秒,内容是“匪徒持刀行凶,几位警员正在对其实施抓捕,场面激烈,有群众围观”。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真相】事实上,这段视频内容反映的是2017年10月11日,汪清公安局在汪清汽车客运站开展的极端暴力恐怖事件处置演练活动,演练中有两名模拟“恐怖分子”手持刀具砍杀乘客,最终被警方制服。

【提醒】警方的反恐演练活动经常被谣传成暴乱活动,若有疑问,需及时向有关部门求证,切勿听信谣言,引起恐慌。

3.沈阳一鞋城两商户因纠纷杀死人?

【传闻】7月底,一则“沈阳市南塔鞋城两个卖鞋的女商户发生纠纷,其中一名女商户的丈夫持刀将另一名女子杀死”的消息引发市民关注,消息还配有现场视频。

【真相】针对此情况,沈阳警方进行了核查,并在7月29日通报了具体情况:南塔鞋城及各大商场近期均未发生此类案件。另经网络搜索,据媒体报道,该视频应为7月19日发生在吉林市一商场内的一起案件现场情况。据新文化报消息,7月19日下午,吉林市中东新生活购物乐园内,一名女商户被杀害。根据网友曝光的视频显示,一名身穿黑色衣服的女子仰面躺在血泊中。另外一段视频则显示一名身穿白色半袖的男子被警方带走。据记者走访了解,两家商户因卖同品牌衣服,“经常发生冲突”。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提醒】网传文字及视频等会有张冠李戴、散布谣言的情况,请大家不散布、不传播,提高信息识别能力。

五、“生活谣言”存在漏洞

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各类信息也一直混杂着谣言,这类谣言紧密结合人们关切的热点话题、气象灾害等,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转发。

1.微信常用功能将全部收费?

【传闻】近期,有一些科技类自媒体发布文章称“腾讯宣布8月1号微信所有功能将全部收费。”

【真相】7月25日,微信团队通过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发布辟谣称“消息不属实”,8月1日起,微信的每笔信用卡还款将按照0.1%的价格收取手续费,除此项调整外,其他微信产品均无任何收费说法。

【提醒】记者发现,现在依然能够搜索到这类不实文章,多为科技类自媒体发布,标题为“8月1日微信所有功能将全部收费”,内容却没有详细提到“微信所有功能将全面收费”的相关规定,信息模糊,与标题不符。此类不实文章常存在逻辑漏洞,故意模糊或夸大事实引发关注,大家勿轻信谣言,以官方消息为准。

2.气象灾害谣言

【传闻】“求真”之前盘点过关于暴雨洪水的谣言,包括“四川汶川遭洪水淹没”“四川绵阳东原大桥被洪峰冲垮”“福建柘荣县溪坪街桥头房屋被洪水冲垮”“四川九寨沟洪水冲塌桥梁 三人掉落”等。

盘点7月谣言:莫让“假消息”带来“真危害”

【真相】这些关于暴雨洪水的谣言,大部分都是夸大事实,移花接木,旧闻充新,四川汶川仅七盘沟沙窝子片区被水淹,且无人员伤亡,居民生活一切正常;绵阳所谓的“断桥”,只是因远距离造成的视觉误差;福建柘荣县房屋也没有被洪水冲垮,流传视频拍摄内容发生在2017年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城的某河道边;九寨沟三人落水的谣言,其实发生于2017年8月的印度比哈尔邦,本地村民因洪灾奔逃,与九寨沟无关。

【提醒】气候谣言随着气候变幻而来,利用图片视频,配以夸张的文字描述,接近的天气状况,容易在当地范围内传播。但这类谣言会对生活造成不便,如“大桥垮塌”“遭洪水淹没”等,可能对出行造成影响。因此不要轻信微信群朋友圈里流传的气象消息,以官方消息为准。

专家点评

经过以上盘点,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识破谣言的方法,那么这些谣言为何得以广泛传播,又如何才能有效制止呢?“求真”栏目记者采访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郭小安。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1.传谣者往往有利他主义、形象管理、知识分享等动机

郭小安教授表示,根据2016年4月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显示,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类谣言传播范围最广。究其原因,是因为微信朋友圈基于熟人社会交往法则,其传播动机往往夹杂着利他主义、形象管理、知识分享等,当然不乏一些造谣者为了吸引眼球,提高阅读量,使用断章取义、偷梁换柱和张冠李戴等伎俩,造谣惑众,混淆视听。

微信朋友圈的传谣者往往想塑造的形象有两种:一是博爱;二是博学,他们会侧重选择与生活哲理、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议题,以显示自己的博闻、博学、博爱的形象。

在此情形下,两类谣言备受朋友圈的“青睐”:一是名人效应下的心灵鸡汤类谣言;还有一类是“披上科学的外衣”的健康类、生活类谣言,此类谣言往往模仿科学论文的写作方式,通过断章取义、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方式,融入一些感人和凄惨的故事,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许多人缺乏专门知识和专业素养,一般无能力也无精力判断真伪,一些人正想通过发布这些具有科学含量的帖子来建构自己“博学”的形象,殊不知却成了谣言的传声筒。

2.谣言止于“智、知、制”

郭小安教授指出从三个方面减少谣言传播。

第一,谣言止于智。公众应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形成对谣言的免疫力。媒介素养的提高其实无需太多高深的知识,只需要我们日常生活中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对于没有明确来源或者不具有权威性来源的文章提高警惕,进行核实。核实的手段其实也非常简单,如通过文章题目或关键词进行搜索,看看有没有相关报道、或者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或已被辟谣,即可知此类内容的可信度低;如果同一张图片出现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中,那么图片信息极有可能就是“张冠李戴”。食品类谣言多数使用的伎俩是“放大剂量谈毒性”,公众不能仅仅满足于某种“化学元素”的有无,更应该了解“化学元素”的剂量的多少,以及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

第二,谣言止于知。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不通畅极可能滋生大量谣言特别是网络谣言,正所谓“大道不通小道通”。因此,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占领舆论主动权,不给网络谣言可乘之机。

第三,谣言止于制。治理网络谣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过一种手段完成,而应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确保实效。首先,应尽快出台和完善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都颁布了相关法律,对制造网络谣言者处以罚款或监禁。我国也应该在此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划清界限,实现网络谣言治理和权利保护的平衡。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永春投资近3亿元新建120多公里污水管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