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中国经济:生态文明进入发展“主战场”

云南抚仙湖保护区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历史拐点,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转型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绿色也由此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底色。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向污染宣战 明确中国污染防治路线图

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等污染防治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开展细颗粒物(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2013年到2017年,全国重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实现达标。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增至67.9%,劣Ⅴ类降至8.3%。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5年来,中国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加强,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码 法制不断健全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保持高压态势。目前,通过体制、制度和机制创新,一套严厉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2015年1月1日,史上最严格的新《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该法规定了企业自我监测、信息公开等义务,提高了罚款标准,规定了按日计罚、行政拘留、引咎辞职、连带责任、公益诉讼等新措施。生态环境部也制定了一批配套的规章予以实施。

据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制定环保法律13部,资源保护与管理法律20余部,生态环保行政法规3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覆盖大气、水、土壤、核安全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力度之大、执法尺度之严、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面效果显著。

执法不断加强 中央环保督察实现全覆盖

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执法督察日益严格。201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派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河北进行环境保护督察,启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的大格局,一些民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得以解决。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实现31个省份全覆盖,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硬招实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对于企业环境问题的监管,中国经历了一个由挂牌督办督促企业到挂牌督办地方政府,再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环境保护专项督查等督促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过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严厉性和严肃性前所未有,体现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原则和环境保护的终身责任追究原则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入。

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

十八大以来,中国环境保护的成效前所未有,但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颇多。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要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严格监管与优化服务并重,聚焦打好标志性战役,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药监局、省卫健委举行《福建省医疗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