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网红”事件的上海垃圾分类,今天起要动真格了——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工作走入依法推进、依法实施的新阶段。
6月2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了一系列网上网下热议的焦点问题,比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条例实施准备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干货满满,且听大江东工作室一一解读。
“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双向监督破解“混装混运”
7月1日早晨,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总队对静安区宏安瑞士大酒店和晶品商厦进行垃圾分类飞行检查。检查发现,两家企业都按规定在垃圾箱房设置了四分类垃圾筒。宏安瑞士大酒店从当天起,不再主动向住店客人提供“六小件”,但酒店厨房的可回收垃圾筒内混有少量干垃圾。而晶品商厦的保洁人员因对分类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将大树枝与旧家具等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执法人员向两家企业开具了整改通知书。执法总队机动执法支队副队长姚尧说,今天的执法主要贯彻督促教育整改优先的原则,如单位拒不整改,则依法处以罚款。
作为全国最早“试水”城市之一,上海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已近20年。相比过去,新一轮垃圾分类工作更着重于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政策法规配套细化和执法力度的加强。
对被普遍质疑的“混装混运”问题,上海市司法局巡视员刘平解释,生活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五章专门就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环节做了相应规定,从立法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法律约束。
上海先后制定18个配套文件,基本完成《条例》的配套制度。在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下,宾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餐饮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用品目录、公共机构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垃圾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办法等陆续出台。相关委办局还制订了《建筑工地生活垃圾分类导则》《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上海加强分类和收运处置单位的监管,对分类投放、驳运、运输、中转、处置五个环节建立机制,通过“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以及量化考核等措施两头紧逼,落实分类收运处置责任,努力消除混装混运。联合城管执法部门严格落实条例规定,对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企业“混装混运”行为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5000元以5万元以下罚款;混装混运、混合处置情节严重,且屡罚不改的,还将吊销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对生活垃圾需在小区内驳运的,管理责任人未落实分类驳运且拒不改正的,将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企业,未落实分类处理且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将吊销生活垃圾经营服务许可证。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彭燕玲解释说,《条例》针对不同的当事人及违法行为设定了相应的处罚幅度,在制定裁量基准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当事人的违法情节、违法后果、违法次数等因素,相应设定了罚款的基准,以使执法更具科学性、规范性。
《条例》规定对个人未按分类要求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制定处罚裁量基准的时候,进一步细分为两类,如个人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投,首次违法的,处罚基准是50元以上100元以下,如果第二次及以上又发生违法行为的,处罚基准是100元以上至200元以下,如果个人将有害垃圾与其他的生活垃圾混投,因为后果比较严重,相应的处罚基准就上调,规定首次和再次违法分别处以50-150元、150-200元罚款,以体现过罚相当的原则。
“定时定点”不是一刀切,既要严格执行硬性约束,也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
“如果连上海也做不好,那么垃圾分类在中国就做不下去。”这是对上海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的期许,也反映出垃圾分类的知易行难。
“定时定点”是垃圾分类推广初期的关键一招。既能集中管理提高清运效率,也能通过形式上的约束,培养居民的分类意识和习惯。
但如何“撤筒”经常引发小区内的“斗争”——“倒个垃圾要多走几十米”“夏天垃圾放在家里都发臭了”。
被认为更具环保意识的白领群体,却是小区垃圾分类的“落后分子”。原因是赶着上班和加班晚归,容易错过扔垃圾的规定时间。
如何克服“定时定点”带来的不便,让好事能够做下去?上海的基层治理者们各出奇招,动足脑筋。
徐汇区田林十二村从2018年3月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依托智慧社区平台,把门禁卡实名系统和垃圾房“绑定”,居民刷卡投放垃圾,管理平台自动登记垃圾房的刷卡人员、开门时间、刷卡次数和绿色账户积分。“扔对无人来找,扔错随时追溯”,大大减轻了监管成本。
上海提倡湿垃圾居民自行“破袋”投放,即把湿垃圾从包装袋倒入专用筒,再把包装袋投入干垃圾筒。为了避免居民怕弄脏手不愿“破袋”,街道在垃圾箱房配置了感应式洗手池。
经过一年多努力,田林十二村居民“定时定点”投放率达到90%。在习惯基本养成的基础上,街道最近新增一个错时投放点,以方便钟点工、“996”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我们既要严格执行硬性约束,也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田林十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国庆感慨。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说,定时定点是约定而不是规定,所以要坚持精细化的管理,做到“一小区一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由基层党组织牵头,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共同沟通,所以肯定不是“一刀切”。每个小区可以不一样,夏天和冬天也可以不一样。比如说最近大家可能晚上吃完饭要吃西瓜,但是垃圾投放到七点半就结束了,显然也不合理。究竟小区垃圾投放定到几点钟合理?这是大家协商的过程。
垃圾分类正在成为上海重建和增强社区自治体系的契机。
曾被认为代表“落后”人际关系的“熟人社会”被赋予了新内涵。从上门宣传、定点值守到“翻袋”纠错,好习惯养成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志愿者的付出。很多最初对分类有抵触的居民正是看到“志愿者真辛苦”,才改变态度积极配合。而“要面子”也是文明自觉的内在动力。
垃圾分类不会一蹴而就,上海正坚实地走在路上
6月15日,上海第一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在嘉定区马陆镇建成投运。
6月25日,上海第一家集湿垃圾处理与市民环保教育于一体的科普场馆——徐汇区虹梅街道市民环保体验中心正式启用。
6月28日,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项目整套启动。
上海正在加快补上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短板”。
上海已完成1.3万个分类投放点改造,完成率75%,更新完善道路废物箱标识4万余只。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982辆、干垃圾车3135辆、有害垃圾车49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32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6106个、中转站121个、集散场6个。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干垃圾焚烧能力已达到1.93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到5050吨/日。
下一步,上海将加快建成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完成全市1.7万个居住区分类投放点改造,进一步完善分类收运体系,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达到8000个、中转站达到170座。加快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能力建设,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到20800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7000吨/日。
在垃圾分类宣传推广过程中,一些体制和技术性问题也有待进一步厘清。
比如垃圾分类的逻辑能否更加清晰。“先把分出容易腐烂的,再分出可以卖钱的”“湿垃圾就是猪可以吃的,干垃圾就是猪也不吃的,可回收垃圾是可以换钱买猪的,有害垃圾就是猪吃了会死的”。群众的智慧让垃圾分类这个技术活变得通俗易懂,但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诸如“棕叶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之类的吐槽。过于精细的分类是否抬高了执行的门槛?
湿垃圾的出路也有待明确。
湿垃圾占到上海生活垃圾总量的六成以上,上海希望通过生产沼气、生化处理成有机肥料等方式实现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目前,上海生活垃圾日清运量在2.6万吨至2.7万吨,其中4400吨为湿垃圾,仅占生活垃圾总量的17%。如果生活垃圾都得到有效分离,湿垃圾每日将达到1.56万吨。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湿垃圾处理能力也只能达到每天7000吨。
上海市政协委员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处理1吨湿垃圾的成本要380元,而产出沼气发电和油加起来收益不超过110元,每处理1吨需要补贴270元。即使处理成有机肥也落不了地,因为垃圾资源利用归环卫部门管,有机肥进农田却归农业部门管。
上海提出推进“居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两网融合,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如何协调已经高度市场化的现有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各方利益,也并非易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垃圾分类不会一蹴而就,上海正坚实地走在路上。
责任编辑:林晗枝
-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
宁夏将于2019年底 全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2019-07-02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