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双双捐献遗体,只为了医学事业

晚年,李秉权、胡素秋夫妇又做了同一个决定——百年后把遗体捐献出来。2000年,夫妇俩一起填写了遗体捐献表。

捐遗体的夫妻十余年后特殊重逢怎么回事?捐遗体的夫妻为什么会重逢(2)

图为胡素秋遗嘱。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李向新称,父亲公开要捐献遗体的决定时,同为医生的他也难以接受,沉默着走出房间。在冷静一段时间后,他回到房间,选择尊重父亲的意愿。

“在我选择学医时,父亲就跟我说,‘从医不是职业,而是事业;作为一份事业,你要奉献一生’。”李向新说,“父亲晚年时常常感慨,他大学时代由于教学标本极少,只能和同学顶着日机的轰炸去圆通山乱葬岗找无名尸骨做医学标本。我想,作为医生和老师,他比谁都明白医学标本的重要性。”

捐遗体的夫妻十余年后特殊重逢怎么回事?捐遗体的夫妻为什么会重逢(2)

图为李秉权生命最后岁月。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事实上,李秉权去世后,在捐献遗体时,遭到部分家属的反对。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遗体捐了,让后人去何处祭拜?”李秉权、胡素秋的大女婿林文俏称,当时,他还打电话给在美国的姨妹,劝她不要签字,阻拦捐献。

未能成功后,他也劝妻子,如果一定要捐献,可留下一点骨灰,葬于公墓。但姨妹和夫人都断然拒绝了他,因为这有悖于岳父的遗愿。

“2012年,我们回到昆明,第一次在昆明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馆里见到岳父的骨骼标本,当目光落到骨架左侧的‘李秉权教授生平’几个字时,夫人顿时热泪盈眶。她没有想到,一别七年,父女竟会以这种方式重逢。”林文俏说,那一次,他理解了岳父,也理解了自己的妻子。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25日,看到岳父岳母重新并肩“站”在一起,林文俏再次热泪盈眶。

“感觉他们‘重生’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延续他们的爱情,也回到他们热爱的讲台,世世代代向学生传授人体骨架奥秘,传授这种精神。”林文俏说。

当日的这场“重逢”,也深深震撼昆明医科大学的“90后”“00后”学生们,大家纷纷为李秉权、胡素秋献上致敬的菊花。

捐遗体的夫妻十余年后特殊重逢怎么回事?捐遗体的夫妻为什么会重逢(2)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的亲友及昆明医科大学师生鞠躬致敬。刘冉阳摄。

“李秉权、胡素秋教授无私奉献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医者的情怀,也明白生命的意义。我想,有时,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昆明医科大学学生农天棋说。

事实上,在李秉权、胡素秋夫妇“重逢”的人体科学馆内,还有着众多捐献者的标本群体。

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6年,向昆明医科大学申请志愿捐献遗体的民众已达600人,其中85名捐献者完成了夙愿。他们中,有离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也有中学校长和老革命家。

捐遗体的夫妻十余年后特殊重逢怎么回事?捐遗体的夫妻为什么会重逢(2)

图为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的捐献墙。刘冉阳摄。

“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

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捐献墙上,抬头写着这么几个字。而入馆须知里,学校告诫学子:“人体标本是具有非凡勇气的遗体捐献者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敬重无语良师,志做医学精英。”

责任编辑:林晗枝

相关阅读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会议召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