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10月23日下午,记者得到消息,“改革先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去世。

谢高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11月生,浙江衢州人,浙江省原义乌县委书记,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义乌县(现义乌市)任县委书记,他打破条条框框,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首创“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高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今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评为全国300名“最美奋斗者”之一。

拍板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

天目新闻记者曾在2018年采访了谢高华,这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他对记者回忆了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过。

1982年8月25日,由义乌县政府、稠城镇、义乌县工商局城阳工商所3级部门成立的“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下发了“一号通告”,宣布将于当年9月5日起,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一个在稠城镇湖清门,另一个在廿三里镇。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

政府公开认可的市场,这是全国第一个。根据此前的官方条文,搞小商品市场至少违反了3项禁令:农民不能弃农经商、集市贸易不能经销工业品、个体不能批发销售。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拍板开放市场的,正是谢高华。

1982年4月,51岁的谢高华调任义乌县委书记。他对义乌的第一印象是穷。“两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搞市场经济。但在当时开放市场要冒极大的风险,干部怕犯方向错误。”谢高华对记者说。

今年79岁的冯爱倩是当年众多商户中的一员,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时至今日,义乌当地还流传着,正是30多年前她和谢高华的一次争吵,吵出了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从那以后,谢高华和县委班子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对义乌进行调查研究。

“为什么‘鸡毛换糖’的历史延绵这么长?义乌人太苦了,老百姓要生存啊!市场一定要办,如果要处理我,我就乌纱帽不要,回家卖红薯!”谢高华曾对记者表示。

实施税改 制定“兴商建县”

往后发生的一切便十分明朗,义乌小商品市场在禁忌中摸索着前行,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同年11月,义乌县政府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1984年底,义乌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兴商建县”的战略,确定商业为义乌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问题也随之而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税收实行的是八级累进制,经营得越好,税收越高。经过深入调研后,谢高华决定支持税务部门进行税改,实行定额计税,也就是每个摊位实行固定税额,目标额度之外不再计税。

这一项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商户的积极性,也使义乌小商品市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市场。更有人认为,减税使得万商云集,成就了今天的义乌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给义乌小商品市场带来了喜讯。同年12月6日,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不久,谢高华被调离义乌,他在义乌工作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199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诞生十周年。这一年2月28日,国务院举行全国十大市场新闻发布会,宣布199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年成交额10.25亿元,排名全国十大市场榜首。此后,义乌小商品市场年成交额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号称世界“小商品之都”“世界超市”。

从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到如今各国商家云集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近4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样本。

责任编辑:林晗枝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2024年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在厦门收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