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标全面小康加快补上“三农”短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力,水环境治理提速,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目前各项举措进展如何,在建管机制以及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各地探索出哪些好做法?记者深入乡村进行调查,带回一组“小康之年补短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环境好了,人气旺了,乡村发展有了新优势,村民日子越来越甜

走进浙江湖州市吴兴区钱山下村,街巷洁净,民居掩映在绿树花丛间。“以前啊,要是外人来村里,准会迷路。”村党支部书记李培贤说。

钱山下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村庄。村子不大,一条河贯穿全村,老房子挤挤挨挨,条条弄堂弯曲迂回,不少人家房屋间只有1米余宽的过道。房前屋后还常年堆放着各类杂物,破椅子、碎花盆,让这个小村子更显得局促。

今年5月,村干部划区包片,实施村庄清洁行动,边清理、边运输,给村子来了个大扫除。“零零碎碎的,运出600多吨垃圾杂物,光石料黄沙就运出五六吨。”李培贤说,一些能用的建筑材料,村集体向村民照价收购,刚好用来修补村里的道路设施。

房前屋后清爽开阔了,村民出行也便利多了。村民感叹:“蚊虫少了,环境变整洁了,在外务工的孩子也爱回老家了。”

这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缩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介绍,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行政村,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由2016年的48.6%提高到65%以上。

村庄美了,村民的日子也更甜了。走进北京市延庆区永宁镇王家堡村,绿树红墙,花草蓊郁,海棠、枣树的枝丫探出墙头,门前的月季、凤仙开得正艳。

“这两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成了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喽!”村党支部书记王玉介绍,王家堡村依山傍水,又地处京郊,借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建起了森林公园、中草药种植园和康养中心,打造全国生态康养文旅基地。

“不少城里人趁着放假来住上三两天,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采蘑菇、摘山野菜,走之前再带上个布老虎,可乐呵了!”48岁的村民高桂芝开起了民宿,14间客房一到周末都是爆满,去年共接待2000多名游客,增收10万多元。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乡村发展的新优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表示,农村人居环境大幅度改善,不仅大大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更为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选准选好机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政府、市场协同发力

在山西阳曲县黄寨镇录古咀村口,一辆吊桶车正在将地埋桶里的垃圾进行吊装压缩。4分钟后,一桶1吨重的垃圾完成装车,整个过程没有一点垃圾落地。“过去,村里垃圾没有集中堆放,风一吹刮得到处都是。现在好了,夏天也没有臭味了。”村民白海年高兴地说。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近年来一些地区推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也要因地制宜。“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必须选择符合区域经济、生态、社会特点以及农村发展规律的方式。”于法稳认为,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从村到镇再到县,垃圾转运处理的运输成本较高,对当地经济条件的依赖性强,后期运营、管护等需要相应的组织、资金保障。因此,农村垃圾处理不可能一个模式包打天下。

在阳曲县,存贮式地埋桶直收直运,为当地农村垃圾处理打开了新思路。“保洁员将上门收集的垃圾运到地埋桶,再统一运往焚烧发电厂和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每个桶都有编号,确保做到及时清运。”县环卫局局长王双喜介绍,地埋桶可以灵活布置,相比建设垃圾中转站的“镇转运”模式,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钱从哪来?“政企合作、共建共享。”王双喜介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实行PPP模式,政府出资5%,社会资本出资95%。企业提供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存量垃圾清理、垃圾源头分类等服务。目前,全县设置了71个地埋桶式垃圾转运点、390个桶,实现了乡村全覆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欠账多,相关设施建设一次性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后期运行管护还需要持续投入。”李伟国表示,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民生工程,各地在整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选准选好建管机制。

建好还要管好。山东无棣县逐步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机制。为补齐农厕改造后续运营管护短板,县里引进生物能源项目,为每个村配备了农村卫生协管员,有效解决了粪污资源化利用难题。“目前公司每天生产3000多立方米天然气,已并入管网运营。”汇仁生物能源董事长张荣国说。

政府投入给力,农户付费合理分担,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受益者

“王德元9分,唐文海8分,邓栽中10分……大家有没有意见?”

“我有,我要给唐文海加1分!”村民邓伟一边高举起手,一边大声说,“前几天,我看见唐文海主动把路边的一堆垃圾清理了,该不该加分?”

“应该加分,赞成!”……

这是四川南充市高坪区利光村日前开展的月度“环境卫生之星”评选活动,镇村干部、村民聚在一起,工作人员拿着打分表,逐家逐户进行现场打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是确保整治成效可持续的关键。”于法稳表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必须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以及相应的运行、监督和评价机制。

利光村党委书记蒲俊竹介绍,为了提高村民爱护村庄的自觉意识,利光村探索实行“周检查、月评比、季度兑换、年终表扬”的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制度。由党员和保洁员每周入户检查并建立台账,按照优劣进行积分,每季度根据积分多少,为农民兑换扫把、拖把、洗发水等生活用品。

走进利光村,身旁看不到垃圾,路边墙角摆上了标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桶。“过去村民们果皮纸屑总是乱扔,自从搞起了积分制,家家户户争着打扫卫生,屋里屋外干净多了。”蒲俊竹感慨。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00多亿元,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各地真金白银投入,在浙江桐庐县,财政拨付1000万元年度农村综合改革补助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景观提升配套改造等建设项目,“以财政奖补作为激励引导,调动多方参建,鼓励村集体经济、村民筹资筹劳和社会力量投入,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县财政局副局长何庆娟表示。

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编制工作。李伟国介绍,下一步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强化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引导发动群众作用,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道德积分兑换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责任编辑:赵睿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知名电竞企业遭“跨省执法” 超4亿资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