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新华社天津3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北京时间3月5日22时4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进入“惊蛰”节气,是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春季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开始的标志。

“惊蛰”时节,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和地温普遍回升,“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春雷乍响,这种自然现象大多出现在长江流域,北方进入4月,方可偶闻雷鸣。萌动的雷声,仿佛一道春天的召集令,万物立刻就有了精神。

“惊蛰”之后,广大农村进入了一年中的繁忙时节,“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大江南北,陆续呈现出一派春耕的忙碌景象。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盛开,黄鹂始鸣,斑鸠求偶。“惊蛰”花信: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九尽桃花开”,此时节,我国南方地区温度较高,一树树深红色或浅红色的桃花竞相开放。唐代诗人元稹有诗云:“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年复一年的融融春光中,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大好年景就在眼前。

“惊蛰”一到,气温迅速回升,日照明显增加,但冷暖空气时有交替,此时节公众应如何保健养生?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建议说,“惊蛰”时节,气温波动较大,应随时关注天气预报,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减少“密接”,防止流感等季节性疾病相互传播。

随着天气变暖,人体肝阳之气渐升,养生宜顺应这一规律,多食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等养肝益脾、温润清淡的食物,如银耳、莲子、山药、油菜、芹菜、苦瓜等,少食油腻辛辣之物,以使五脏平和,气血畅达。

春季天干气燥,往往使人舌燥咽干,喉中作痒。果品中,梨味甘性寒,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生熟食用,均可生津降火。

起居方面宜遵古训,“夜卧早行,广步于庭”,也就是多到户外踏青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使精神振奋、身心康健。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对于人体也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赵睿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