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记者罗鑫)一到节假日,一群身穿黄马甲、耳边挂着扩音器的“小小讲解员”,就活跃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各个展厅。

17岁的讲解员刘雨菲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志愿讲解经历已长达10年多。尽管已经上高中,刘雨菲依然坚持定期来馆里讲解,伴随着博物馆的“成长”,围着她听讲解的文博爱好者也与日俱增。

北京市文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北京共有备案博物馆215家,年均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参观需求,国家自然博物馆多措并举推动馆城融合,主动融入学校、社区及线上平台,并且将在北京南中轴地区的大红门博物馆群开辟新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说,文物、标本、模型虽然是静态的,承载的信息、价值却是“活”的。跨学科研究、跨国交流、数字化呈现、展览“走出去”等做法助力打造“流动的博物馆”“永不落幕的博物馆”,为更多观众提供触手可及的服务。

今年以来,国家自然博物馆搭载有科普展板、标本、化石、互动展项、球幕电影的流动科普车,陆续走进江西、福建的多所山区学校,“点亮”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据介绍,自2014年开通以来,国家自然博物馆流动科普车已前往全国12个省区市的中小学,为20多万学生提供研学教育活动。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说,博物馆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它的功能不应局限于收藏、保护和研究,而应该将资源最大限度地传播出去,能够被社会所共享。

入夏以来,晚风送爽,位于北京什刹海西海北岸的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并没有沉寂下来。大运河主题音乐会、大运河诗词赏析会、大运河主题图书角,吸引附近居民及慕名前来的市民感受大运河文化底蕴。

“自2019年社会化运营以来,纪念馆聚集了专业的团队,对博物馆运营体系进行大幅提升。”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说,小到一处文物说明的措辞、一个展柜的高度,大到纪念馆新的定位,大家都不敢马虎。

据了解,到2018年,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经过一年多的展陈更新及运营管理提升后,在2019年接待量实现同比增加约5倍。

“一条胡同,半部中国近代史。”史家胡同曾是清政府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诸多名人曾居住于此,它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肇始之地。史家胡同24号院曾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印度文豪泰戈尔访华时曾到访于此,各路名流也是这里的常客。

史家胡同博物馆副馆长潘禾玮弈介绍,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自2013年建成以来,博物馆面向胡同居民征集老家具、老照片等老物件,邀请艺术家开展“胡同声音”项目,录制、收集了胡同里的阵阵虫鸣、声声叫卖,打造常设展览,为胡同居民留下共同的记忆。

在京西首钢园区,料仓、筒仓等工业遗产被改造成博物馆、艺术馆,迸发出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文化活力。在光影、声效的渲染下,300万年前的“永定河”滚滚而来、汹涌澎湃,一幕幕传说故事在360度的沉浸式数字空间中轮番上演,赋予古老的永定河文化故事以新的展现形式。

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又称瞭仓艺术馆)馆长韩月说,自2021年年底开馆以来,博物馆围绕家风文化、诗词文化、永定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划了三期展览。这些展览突出科技属性,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向观众展现活态化、沉浸式的上古神话传说以及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同时增加互动环节,驱动声音传感器,传达中国传统诗词的审美意境。

今年以来,北京陆续挂牌8家“类博物馆”,将这些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随着北京地区博物馆品类和内容变得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私家珍藏”正走向“社会共享”。

责任编辑:赵睿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