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社会新闻
分享

太钢是中国钢铁业的优等生,也是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商。它的生产规模排在全国20名左右,利润率却排在第5名、第6名。建厂以来,它一直凭借特色求发展,如今也坚持“转型不转行”,注重在不锈钢上做强内功。太钢工程师们自豪地说,从家里刷锅的不锈钢球,到火箭、核电和高铁用的不锈钢,都是太钢的强项。太钢人很乐意提到:去年港珠澳大桥建成,一个关键就是使用了太钢生产的不锈钢外皮螺纹钢。在此背景下,“圆珠笔尖钢”被他们看作一个小case。

“或许在大家看来,笔尖钢这件事很小,但有了笔尖钢精神,中国制造就能做强。”太钢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对此,徐冠华评论说,一些老产业被说成夕阳产业,实际上充满了机会和利润增长点,前提是企业以创新为目标和利润来源;具备创新能力的传统产业并不老,仍然是强国制造业的基础。

太钢研发能力之所以强,一个原因在于它的工程师勤跑用户。太钢有一种双经理制,研发团队里有销售经理和生产经理,生产经理要倾听用户的反馈,指导用户正确使用材料。目前,太钢有20多个双经理的材料研发小组,笔尖钢是其中之一。

“为笔尖钢的项目,太钢的工程师跑遍了全国的制笔企业,听他们的看法。”赵文龙说,“我们辛苦做出的材料常被客户否定。听了虽然不舒服,但这是必要的,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就是客户需求的满足度。”

“我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外面跑,听客户的反馈。”王辉绵说,“有时候,测试出的材料性能数据过关,但在客户那里未必好用。因为你的实验设备的测试手段,和客户实际加工不是一回事。”

笔尖钢在制笔企业初步使用成功后,太钢的工程师仍做了近百项试验,调整钢材去适应客户要求。

“国内市场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徐冠华认为,企业应当首先关注市场,发掘市场新的需求并提出合理方案,借由政府主导的科技项目不能解决长远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满足市场需求来实现长期的科技投入。

太钢职工还告诉记者,为了鼓励静心研发,太钢实行管理和研发双渠道晋升体制,保证研发人员的收入只高不低。他们每年为进口替代研发项目的技术人才颁发了几千万元的奖金。

在太钢车间里,记者体验了“不同角度连续不断书写800米”的新制笔头,也看到一批安上国产笔头的国产品牌圆珠笔。这些笔将被太钢董事长带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社会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金汤社区举办202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