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社会新闻
分享

95岁医生从医75年 张琪老先生依然坚持每周出诊

张琪在为患者讲解病情。 资料图片

鲐背之年的老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颐养天年,在家安享儿孙绕膝的晚年?可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特诊一室,95岁的张琪老先生依然坚持每周出诊。在七十五载治病救人的时光里,他行医不怠、笔耕不辍,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诠释了“医生”这个称呼的意义。

20岁从医,75个春秋,张琪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他精通中医内科,尤擅肝病、脾胃病、心系病、神志病的治疗。许多外地、甚至外国的病人慕名而来,在医院门前排队,只为排上张老的号。去年春节,家人试图劝说年事已高的他不要再出诊了,他却不肯,“我身体还行呢,治好一个病,就是救活一个家,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出诊。”

今年1月4日,是张老出诊的日子,患有胆囊炎的张老在清晨便略感身体不适,可他一想到患者排号的艰难、病痛的折磨,咬了咬牙,坚持来到了诊室。“老师,您手怎么抖呢?”刚看了前面几个病人,一旁实习的学生便发现了张琪的异常。“不碍事,叫下一个进来吧!”直到在同一家医院工作的女儿张佩青闻讯赶来,他才“被迫”停止工作,大家发现,张老的体温已达39度了。女儿忍不住大哭起来,“都烧成这样了还给别人看病!”张老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小声嘀咕着“我没事,休息一下就好了,都是大老远来的,别让人家白来一趟……”

“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饮橘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病痛,步入坦途。”张琪说,这是他的毕生追求。

“有的患者饱受病痛折磨,说话颠三倒四,老师并不催促,只是耐心地倾听。在诊脉开药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他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直到对方完全听明白。”学生张晓昀回忆起多年前跟老师出诊的日子,感慨万分。如今,她也成了中医药科学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和学术带头人,“和老师一起出诊的日子让我受益终生,往后的工作中,每当我不耐烦、疲惫的时候,老师对患者那亲切的模样便在我眼前浮现,激励我做得更好。”

“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工人、农民,一视同仁,切不可区别对待。”这是张琪给自己和学生立下的规矩。翻看病历就会发现,张琪给病人开的药方中大多为普通药品,并无昂贵药。他常说,“要多用普通药方代替贵重药达到疗效,实现治疗的目的,病人不容易,要替人家省点钱啊!”

和许多相对保守的中医医生不同,年近百岁的张老很能“赶新潮”。行动不便的张老,除了出诊之外,几乎不出门,可一出门他就要去书店看新书。家中摆放着各类书籍,《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杂志》《新中医》等报刊一直摆在他的案头,每日必读。“姥爷经常对我们说,多读书、多看报,不要落伍了,接不上轨了。”同为医生的外孙王海说,姥爷乐观积极的态度时常感染孙辈的年轻人。

“中西医各有所长,我支持中西结合,因为结合治疗的疗效确实更好,未来的中医发展也应吸收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中医并非没有缺点,需要不断完善。”张琪说,中西医学都是为病人服务的,只要对病人有利,都可以综合运用,不必拘泥于门户之争。如临床有些患者仅表现为微量蛋白尿,若仅靠望闻问切,不借助西医学的检查手段,就难以发现和确诊,疗效也不易判定。而对于一些慢性肾病,在应用中药的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激素,因为中药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而激素能有效控制蛋白尿,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太感谢您了,困扰多年的病终于好了”。这样的话,张琪不知听了多少次,可每次听了,他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人命重于千金,于是勤奋尤加,白日出诊,夜间攻读,终岁以为常;医乃活人之道,予不自欺亦不欺人。”国医大师张琪如是说,亦如是做。 

责任编辑:肖舒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