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8月19日讯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全国数百万医生再次迎来自己的节日。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白大褂的背后,藏着每一位医务人员对于保障患者健康的责任与坚持。在诊室,在病房,在手术台,在每一处需要救死扶伤的地方,因为敬佑生命,他们始终奔波在最前线。
最直接的医患沟通:
一个拥抱至少能让他们踏实
因为孩子不会描述自己的症状,儿科又称“哑科”,医生主要和家属沟通。
从业26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曲东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等家长追问病情,自己就主动走出诊室和家长沟通最新进展,并送上一个拥抱,让家长安心。
从硬着头皮与家长联系,到现如今积极主动沟通,谈及自己一路走来的改变,曲东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个来自家长的拥抱。
她回忆,当时有一个孩子病情很重,当曲东向家长介绍完孩子病情后,家长问她,是否可以拥抱一下。“真的当时觉得我是被动的,但是你会发现,她抱着你的时候她特踏实。当时我会觉得,原来拥抱真的可以给别人力量。”
摸摸患儿的额头、拉一拉病人的手、主动和家长沟通拥抱、邀请已康复的孩子来医院参加活动……曲东的举动,也默默影响了科室所有医护人员。正如她自己所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都能给家长带来力量,让他们感到踏实,也可以让家长知道,所有医护人员一直与他们同在。”
虽然在不少人看来,科研、教学、临床的高强度工作里,人文关怀或许并非是一名医生所必须。但在曲东眼里,自己多一点努力,每个家庭就多一些希望,即使这些工作占据了她不少私人时间,但却能换来家长更多的尊重与理解。
“面临一个孩子的生死,医者多做一点,孩子的安全系数就更大一点。”在曲东看来,医疗就是一种服务:“服务需要沟通,需要换位思考,需要更理解病人。而你的付出,病人一定能感觉得到。”
手术台前的冥想:
看病就是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如今,已是王维斌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第20个年头。作为一名基本外科的副主任医师,这20年里,王维斌不敢出远门,从未醉过酒,手机保持365天24小时开机,因为他需要为病人的突发情况随叫随到。
今年43岁的王维斌,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除了这份为病人时刻待命的坚守,还有他对待每台手术的严谨。
“敬畏生命不是开玩笑,对病人负责,就要求医生的职业生涯不能失误。”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已有20年手术经验的王维斌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即便是主刀一次简单的阑尾手术,他也会在术前进行1分钟冥想:“从头到尾顺一遍流程,把整个手术的难点和重点梳理清楚,这样才能把手术做好,把犯错误的几率降到最低。”
然而,从医实际上并不是王维斌年少时的梦想。对这个身高1米8、体格健壮的东北男人而言,成为一名刑警,在蛛丝马迹里找线索才更显男儿本色。但由于家里三代行医,遵父母之命,王维斌最终还是走上了医学道路。
但很快,王维斌就在无数疑难复杂的病例里,发现了行医与刑侦工作的共性——在蛛丝马迹里找突破口。
“看病就是看细节,对任何病人我都亲自查体,详问病史,甚至需要亲自陪患者去做超声或者CT检查,亲自到放射科的电脑上研究影像资料,有时还要求助其他专科大夫共同诊断。”
王维斌这份严谨的坚持,换来了很多患者病情的转机。2014年,一名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的36岁女病人,从云南来到北京后就被送进了协和医院抢救室。此前,她已在老家完成了两次腹部手术,但术后三个月出现右侧腰背部红肿热痛等感染并发症。
经医院多科会诊,考虑该女患者系深层表软组织感染合并坏疽,需要急诊行清创引流手术,拟定从腰背部切口入路。
但王维斌仔细阅片后心存疑虑,会诊后他赶往放射科并请当班放射科医生加做CT三维重建图像。很快,王维斌发现,病人腰背部感染灶与腹腔相通。再结合病人临床表现,他断定患者是白塞氏病,目前患者感染休克与既往腹部手术密切相关。随即,王维斌毅然决定手术切口由腹部入路。
“在场所有医生都觉得我疯了,明明是感染灶为右侧腰背部,怎么能从前方腹部进入?”但在王维斌坚持下,手术依然按照其预想方案进行。然而,事实很快证明王维斌的判断:升结肠吻合口后壁破溃,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做完手术后我在走廊里坐了很长时间反复思考,如果按照第一方案手术,不能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延误治疗时机患者危在旦夕。”王维斌为这份有惊无险感到十分庆幸。
最终,这名女患者被治愈出院。而他的胆大心细也无数次证明:“一定要亲眼去观察每一个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决定了这台手术能否成功。”
ICU病房里的医者守护:
医生不仅要守护生命,也要守护生命的尊严
江伟没有想到,作为一名协和医院内科ICU病房主治医师,他会因为一次篮球场的急救成为网络红人。
2019年3月25日晚,江伟和五名北京协和医生同往常一样,正在东单体育馆打羽毛球,隔壁一名正在打篮球的中年男子突然倒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6名医生即刻“投入战斗”,经半小时的抢救后,中年男子暂时稳定,转入最近的北京同仁医院继续救治。
事后,“最安全的东单路口”成为网络热搜。江伟和他的同事们也引来大量媒体关注:“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我相信任何一位医生在场都会挺身而出。”
现年37岁的江伟,已在内科ICU病房工作了11年,因为自己所在的特殊科室,让他在工作中更多接触到危重症患者。而对于生命的珍贵价值,江伟也有着更直观的理解。
在江伟眼里,ICU病房像是架在危重症患者生命里的桥梁:“桥的对面可能是太平间,也可能是生的希望。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患者病情可逆的情况下,帮他们撑过最差的状态。”
多年的ICU病房工作,江伟能讲出太多与生命尊严相关的医患故事,而这些点点滴滴也坚定了他作为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从业第5年 ,一起以失败告终的抢救手术给江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2013年,一位20岁出头的产妇被送进了协和医院内科ICU病房。由于产后腹腔感染并继发一系列重症,这位年轻的母亲命悬一线。
“被送进手术室时,产妇的肚子里已经烂得一塌糊涂。”江伟说,面对这位年轻的妈妈,手术大夫都为这场生死战役倾尽全力。
然而,奇迹没有发生,手术后数天这名产妇最终还是撒手人寰。抢救结束后一名进修医生没有离开病房,而是默默花去近90分钟时间,为逝者缝合好腹壁长长的开放的伤口,才通知家属进入病房告别。
“一般情况下,医生并不需要为逝者缝合伤口。”但让江伟感动的是,这位进修医生仍主动这么做:“大概这就是医生在守卫病人生命最后一程时,为她保留的尊严吧。”
如今,距离这位年轻妈妈离世已过去6年,但那90分钟的伤口缝合,却留在了江伟的脑海中:“ICU病房是帮助患者通往生的桥梁,但谁也无法保证能挽回每一条生命。而在逝者面前,医生能做的就是维系逝者尊严,给予家属关怀,将阴阳两隔的悲痛降到最低。”(中国医师协会提供采访支持)(完)
责任编辑:黄仙妹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福建举行“中国医师节”活动大会 向名医致敬2019-08-21
- 中国医师节是几月几日?中国医师节8.19依据 中国医师节现实意义揭秘2019-08-19
- 中国医师节是几月几日?中国医师节8.19依据 中国医师节现实意义2019-08-19
- 最新社会新闻 频道推荐
-
湖北以外新增确诊降至个位数真的吗?2月25日2020-02-25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