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家住深圳龙岗的李先生向媒体反映,其子所在的幼儿园某老师近期私信向不少家长借钱引发家长群热议,涉事教师与幼儿园对此均有回应,钱起码不至于有借无还,但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让人左右为难。
开口借钱的老师可能确实家里突生变故,无奈向家长开口借钱,老师的供职机构也可能对员工情况缺乏及时的了解和关心,这在偶发的个案中都可能是实情。有意思的是,在媒体通过互动平台上发起的投票中,网友选择“不借”的比例超过一半,这与此事在涉事家长群“炸了锅”的状况其实略有不符,其实也与此事在社交平台引发的网友热议多有差异。老师开口借钱,对家长来说终究是个困扰的难题。
当然,参与投票的网友未必同时也是家长,也可能无法真切体会家长在遭遇此事时的左右为难。抛开具体的社会身份,这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民间借贷关系,借与不借都在人们意思自治的范畴之内,但就是因为老师与家长这重特殊角色身份的代入,使得“借与不借”有了更多犯难的考虑:不借的忧虑子女会不会被区别对待,借钱的则开始担心不还……个中情绪跟“教师节要不要给老师送礼”的讨论多有相似。
不可否认,基于老师身份进行的借贷行为,多少都是在依赖教师职业对学生家长所产生的特定影响力,借钱其实只是属于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向学生家长请托办事的情况更不在少数。就在去年,教育部发布多份针对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直至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其中都在大体相当的位置明确了对教师的“廉洁自律”要求,“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不得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之所以对教师提出类似公职人员的职业规范要求,应当说也是看到了老师在特定时间段内对特定人群的这种特定影响力。
事实上,老师私信一对一开口借钱,而不是就家中变故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求助,客观上就带有某种信息遮蔽的效果,所以很多家长都借了钱但这事儿只有在家长群捅破后才“炸了锅”。就事论事来说,借钱终究还只是借钱,没有到借钱不还的地步,但让不少家长担心的其实也正是这一点。
“借钱不还”的困境和情况是不存在职业差异的,抛开个案不说,老师开口借钱,如果长时间不还,家长又会陷入“该不该讨要”、“怎么开口讨要”的纠结,真到了那个地步,对涉事教师来说,算不算“向家长索要财物”可能就不太好说了。也很难不让家长嘀咕,老师开口借钱之时是否真的有还钱的想法,还是说本就抱定了不还的念头,只是以借钱之名、行索要之实?
苛刻点说,教师向家长借钱,可能和基于传统亲属关系的私人借贷有点像,很多都是那种绝口不提利息的“借一还一”模式(甚至大多也不会手写借据,而家长只能微信截图存证),其中涉及的利益问题,在教师职业这里是否已经算是谋取私利?
老师开口借钱,“不借”可能是网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态度,但却是避免此种尴尬和更多不必要纠纷的最好办法。“不借”,是对老师的约束,也是给家长的一个理智建议。和谐健康的家校关系、家长与老师关系,还是尽可能不要跟钱沾边为好。
责任编辑:陈锦娜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芗城市区9所公办幼儿园昨日进行统一电脑摇号2019-07-24
- 漳州暑假培训班“热” 专家提醒需理性对待2019-07-05
- 教育蓝皮书:“减负”政策尚未达到预期设想2019-05-17
- 最新社会新闻 频道推荐
-
南医大女生遇害案细节始末 凶手是谁作案动机2020-02-25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