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4月30日讯(记者 陈玲红)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但很多读者不知道,今天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与我们的童年记忆息息相关:国际不打小孩日!
这个节日设立的主旨是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
然而,一提到这个节日,想起童年往事,不少读者感慨万千。
挨揍往事
●说起这个话题,28岁的小天(化名)有一段非常逗趣调皮的回忆。“你们小时候玩过西瓜皮吗?就像现在小孩玩滑板车那样。”小天说,那天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吃完西瓜后无聊,他就把西瓜皮当滑板车,一脚踩上去满屋跑。“滑完我就回去睡觉了。
睡梦中,一大巴掌打在屁股上,迷迷糊糊被我妈拽起来。
哇,满屋的果蝇到处飞。”小天说,他还记得妈妈是先打了他一顿,再去收拾屋子。
●“小时候去扫墓,看到墓碑上的字很好看,就想学。
然后回家就开始练习,把全家人的名字还有叔叔姨姨家的名字全写上,最后在所有名字后面都加上‘之墓’!
我妈回来看到就跳起来了,然后……
然后就听见自己手臂上‘啪’的一声……”至今小夏回想童年挨打的糗事,仍会哈哈大笑。
●在读者小如的回忆里,则有几分委屈。“八岁那年,有一天下很大的雨,我妈回家发现刚买回来没几天的小鸡在淋雨,很生气地把我拽到大门口罚站。
难道我还不如几只鸡吗?”小如说,虽然现在觉得没有什么,但她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心里的委屈。
网友声音
@蛋黄果:第一次听说“国际不打小孩日”,晚了,我已经成功地被我爹妈男女混合双打到成为大人了。
@唐小维wei:“80后”有多少人是一路被打大的?
@刘思雨:有些时候必须打,不然以后长大被别人打,比如拿别人东西、抢别人东西。
@1991:要分清虐待和教育的区别,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听话。
@DJ骁:小时候被打得太多了,有些刻骨铭心的回忆至今想起仍感到痛苦。你以为“打”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但从第一次下手开始,很多人就再也分不清“打”是在纠正孩子还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不会以“打”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想上班的张阿姨:什么时候设立个“不折磨妈妈日”呢?让所有的妈妈都能休息一天不用想任何关于孩子的问题,有一天就行!
@一叶浮萍_43902:不打就好吗,打就不好吗?所有的事情都得一分为二地看,打要打的有道理,得文武兼治。
@楠楠老师:在打骂、苛责、训斥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很好的正向反馈,自己的错误被无限放大,长此以往,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很不好的影响。
因此对待孩子应该懂得尊重和引导,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宽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心理专家
暴力行为会被孩子模仿
可试着与孩子一起“立规矩”
“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度的问题,孩子不是碰不得,该管肯定要管。
问题在于,平时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如果平时关系良好,家长和孩子都有一定的规则,那么在孩子破坏规则或者做错事时,家长是可以给予教育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秋玲表示,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很重要,态度要温和,但规则要坚持到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如果家长没有立好规则,平时不管大小事动不动就打骂,造成孩子麻木、恐惧心理,那么严厉的教育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特别是暴力行为,可能会被孩子学习和模仿到他的生活中。
陈秋玲表示,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规则,帮孩子找到行为问题的症结,千万不可大小问题都态度强硬。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家长情绪上脑时,怎么办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但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亮在最近两天门诊时,见了好几个因为亲子冲突、孩子厌学或是网瘾来求助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家长在羞愤交加之时对孩子动手的情况。
虽然这些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各异,但容易产生亲子冲突和体罚现象的家庭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一起来了解下成因,做能善待情绪的家长吧!
父母缺乏觉察和整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许多家长在体罚孩子时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此刻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只觉得“嗡”的一声,自己的大脑就被一种叫“情绪”的东西完全占据了。
换言之,这种父母有一个“没有理智的身体”,他们常说的话可能是:“我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绪来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借口为自己的情绪开脱,这无疑会换来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愤怒,使亲子冲突进一步升级。
小建议: 家长可以仔细回忆和记录自己情绪失控一般和哪些事情有关,并思考为何这些事情最容易勾起情绪,做一段时间这样的自我整理后,情绪或许会更通透和可控。
家人沟通变味成争夺输赢的“无限战争”
家庭争吵中,双方的争论时常会偏离原本的话题,泛化到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对对方的人身攻击。争论的目的也不再是要找到一个折衷方案,而是要争个输赢。
一个男孩曾说:“其实许多时候我和父母的争吵早就偏题了,我也知道根本没必要继续争下去,但每当我看到我爸咄咄逼人的架势,我会觉得即使我理亏,气势上也不能输。”而男孩的父母也觉得不管客观事实如何,就是必须让孩子听自己的。
小建议:当发现和孩子的冲突开始偏离原本的事件,自己已经情绪上脑时,可以先叫个暂停,等过一段时间,双方稍微平静时再回到原来的话题,就事论事地讨论。
灾难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容易发生体罚的家庭的另一个特点是思考和做事走极端,觉得某件事只能有一个看法,只可以有一种处理方法,容不下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看到孩子上网课开小差,有的家长马上会自动把孩子的行为和“没有意志力”“自甘堕落”等极端的、对孩子定性的评价联系起来。而在这种灾难化和极端想法的支配下,家长内心的焦虑可能会提升好几个等级。
小建议:想要发作时,不妨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样,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解读孩子的行为呢?”
喜欢用愤怒和攻击表达自己的需要
不少父母见到孩子学习不用心,便本能地大发雷霆。但细细帮助他们去分析愤怒背后隐藏的真正情绪时,却发现真正让他们抓狂的是焦虑和恐惧。
比如一位妈妈说:“我现在才意识到每次看到我儿子不用心时,我心里真正涌起的是害怕,我害怕他如果不用心学习,将来就会过很惨的生活,被人欺负。”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在焦虑时,都会本能地用攻击他人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小建议:当你再次因为孩子发怒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是因为孩子做的事情而生气吗?还是我的愤怒背后藏着其他东西?”
冲突发生后不修复
家人之间有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冲突发生后,家人都不愿意找机会重新讨论之前发生的事情,不愿去修复这个冲突,不愿从冲突中成长。
有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会认为是对方的错,认为对方必须先改变,结果最后可能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持久战。有的家庭则习惯性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刻意不去谈论那些还没解决的冲突,结果这些没有被处理的情绪总会在一些刺激点跳出来作怪。
小建议:如果可以,请在发生冲突后,找个大家都比较放松的时间主动开启一场开放的对话,让家人和自己充分地说出需要和感受,而不用担心被评价。请注意,主动伸出橄榄枝,并不意味着您就是“肇事者”。
责任编辑:黄小群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国际不打小孩日是几月几号?国际不打小孩日起源是什么有何意义2019-04-30
- 国际不打小孩日什么情况 什么是国际不打小孩日2019-04-30
- 最新社会新闻 频道推荐
-
4岁女童被虐打最新消息 4岁女童被虐打详细过2020-04-30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