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禧】
用心向党深情告白
入选领诵员预备队之前,冯禧已经小有名气了。今年年初,这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大三女生荣获了某卫视主持人大赛的冠军,专业上游刃有余,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大家都觉得她的表现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开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冯禧说,她把献词想得很简单,认为就是用朗诵的腔调把文本的内容表演出来,同时呈现自己的艺术表达。结果,在训练过程中,她发现,有些表达总是不能顺利完成,常有一些气口、情绪、音调存在问题。
在经过专家老师多次指导之后,虽然冯禧有所改善,但总是飘忽不定,让她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直到有一次到天安门广场踩点,一个场景让她忽然顿悟了,之后的表演整体上升了一个水准。
当天晚上,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天安门城楼踩点。他们基本上站在了“七一”当天表演的位置。冯禧多次来过天安门广场,但这是她距离城楼最近的一次。
在夜色的笼罩下,天安门城楼散发着恢弘的气势,在灯光的照耀下,红旗格外耀眼,一种温暖的感觉忽然从冯禧的心底渐渐升起。闭上双眼,安静地站着,冯禧忽然感觉自己的心与祖国母亲正在同频共振,眼泪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
“告白,就是在向祖国母亲深情告白。”冯禧醒悟了,献词并不是在表演朗诵,而是一种深情表白。自己之前一直练习的是外在的朗诵技巧,内在情感的支撑不足,导致表现的割裂。
从那晚之后,冯禧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心情感和熟练技巧的结合,让她的献词水平又有了质的飞跃。“在如此庄严神圣的广场上,献词并不是说教,而是让他们听到我们代表青少年团体在向革命先辈致敬、向党表白。”
【杨雅淇】
“学校为我配了个远程辅导团”
来自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劲松分校的杨雅琪才上初一,个头儿已经快一米七了,说话时语气轻柔甜美,笑起来嘴角还有两个小酒窝。经过层层选拔,她凭借出色的表现最终入选10人组成的领诵预备队。
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杨雅淇就一直在学习朗诵,和团队里的同龄人相比,她有丰富的朗诵技巧和表演经验。“可这次上场还是挺紧张的,那毕竟是在天安门广场上。”不过,杨雅淇有自己的小办法,“每次上场前,我就告诉自己,我是说给一个人听的,有了对象感,不容易被干扰,就不紧张了。”
说给谁听呢?“当然是城楼上的习大大,但是他不认识我,我会把他想象成我的爷爷。”杨雅淇从小跟爷爷感情很好,每次朗诵的时候,就好像在跟自己的爷爷聊天,自然就不紧张了。
从6月15日开始,预备队就启动了为期半个月的封闭集训,杨雅淇无法返校上课,可正值期末,学校的期末考试过了“七一”就要开始了,杨雅淇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让她没想到的是,在6月15日当晚,她突然被拉进了一个微信小群,校长、班主任、各科老师都在群里。
“各位老师,七班杨雅淇同学近期接到政治任务,期末考试在即,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助力孩子顺利完成任务,特建立这个小群……”原来,在校长的牵头下,学校老师成立了一个远程辅导团,每天专门为杨雅淇提供讲义、练习、课件,供她复习使用。
训练日程很紧张,杨雅淇只能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间学习课件做练习题,如果遇到不懂的,她就会把问题发送到群里请教老师。让她感动的是,每次发送了问题,老师都是“秒回”,把她的问题解释得明明白白。
虽然最后没能成为领诵员,但杨雅淇还是很高兴,“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要远远大于结果,未来,我要带着这珍贵的回忆继续出发。”
【沈倩】
无论谁站上领诵的位置
每个“家人”都会在背后支持
10名“千挑万选”的孩子中,最终只有4人能真正站上广场领诵的位置。如果自己落选了怎么办?沈倩用一个故事,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从小和妈妈学习曲艺的沈倩,在一曲越剧经典之作《梁祝》选段《十八相送》的助力下,轻松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如今,她已是一名大三的学生。
2018年,沈倩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随后,她被选拔加入了学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党史知识等。
今年3月,沈倩等20名学生被选中参加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中的献词领诵,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密集集训。“这次有幸参加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非常生动的党史教育课。”指着自己右臂手肘一处已经结痂的伤疤,沈倩颇有些自豪地说,这是最难忘的一次“负伤”。
一次训练中,培训老师让每三人组成一个突击队,想象自己正处于飞夺泸定桥的场景中,必须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泸定桥。
在“班长”的率领下,三人突击小队趴在房间的地板上,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敌岸冲去。
“前方机枪扫射!”
“班长牺牲了!”
培训老师不断喊出一个个指令。
听到班长牺牲的消息,沈倩和只有六年级的小队员刘元驰对望了一眼,一股悲壮之感涌上心头。化悲愤为力量,继续前进!
那一刻,培训的教室变成了残酷的战场。
“沈倩负伤!”“沈倩负伤!”
听到老师的指令,沈倩一楞,立刻拖着“负伤”的手臂停在了原地,不知所措。
明明已经冲在前方的“小战友”刘元驰见状,立刻返身回到沈倩身边,伸出手,死命拽着她往前拉,边拉边大喊:“姐姐!别怕!我们一起往前爬!”
“刘元驰还只是个孩子啊,在危急时刻,他不顾一切返回来救我。”沈倩被这个瘦弱而腼腆的男孩子感动了,她拼命忍住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肘关节在粗糙的地板上摩擦,不一会儿工夫就蹭掉了一层皮。但两人手拉着手,继续顽强往前爬去。
“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经此一役’,我们之间的情感就像真正的战友一样。”
在飞夺泸定桥训练结束后,眼神对视训练环节也令沈倩感慨万分。《送战友》的歌曲声中,两名刚刚参加过飞夺泸定桥的“战友”面对面站立,注视对方的双眼15分钟。
对视中,“负伤”的沈倩情不自禁地和“牺牲”的班长紧紧拥抱在一起。“班长你放心,我亲眼看着元驰已经顺利到达了对岸,我们的牺牲是值得的。”
那一场“战役”,让沈倩学到了一个道理。胜利不属于个人,无论哪一个人最终抵达彼岸,都是我们这个集体的胜利。在她心中,朝夕相处的10名队员已像一家人一样,会拧成一股绳去完成好献词朗诵的任务。
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献词朗诵时,飞夺泸定桥的场景不断在沈倩的眼前闪现,无数革命烈士成了自己倾诉和表达的对象。“我不会关注自己的声音状态是不是最佳,不会关注自己的动作表情是否到位,一句句献词脱口而出,一切都是浑然天成、发自内心。这种忘我的状态才是最真实的自我展现,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表达。”
【刘元驰】
璞玉变形“零基础”苦练过三关
朗诵?我?在西师附小就读六年级的刘元驰,既意外又惊喜,朗诵“零基础”的他,竟被选中,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参加献词朗诵。
“玉不琢不成器”。璞玉,千锤百炼雕琢后方显光彩。很快,从海选中脱颖而出的刘元驰开始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紧张的封闭集训中。
既然是朗诵,背下诵读稿肯定是第一步。“学校课堂上,最多让我们背背古诗文,课文也大多只需要背诵个别段落,从来没背过这么长的稿子。”拿到诵读稿,刘元驰就愁眉苦脸发起愁来,“实在背不下来”,怎么办?
不光背诵关难过,老师讲解的朗诵专业课,有时也让“零基础”的刘元驰犯难。一旦课堂上出现朗诵专业用语,没有任何朗诵基础的孩子就傻眼了,年纪小,听不懂。
“我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平时爱打篮球、爱游泳。”热爱运动的刘元驰将体育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用到了朗诵训练上。
上课拼命记,遇上不懂的地方,下了课,他就立刻向身边“科班出身”的哥哥姐姐们求教。
热心的哥哥姐姐们手把手地向刘元驰传授经验:你在背诵的时候,脑子里不要老想着稿子里的文字,而是要将文字中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的画面。
有了场外指导们的帮助,刘元驰用高尔基的名篇《海燕》开始练手。
文章里描述海燕“翅膀碰着波浪”,他就在脑子里虚构出一幅海燕俯冲向大海,在波浪间滑翔的画面。
文章里描述海燕“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他就在脑子中想象海燕收住翅膀,像离弦的箭一般直冲向乌云和天空的场景。
使用了这样的背诵助力法,800多字的诵读稿,迅速就被刘元驰背得滚瓜烂熟。
朗诵到“大国重器”的语句时,他的脑海中不断涌现出我国所取得的众多成就。
朗诵到“这束光映照了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时,他的脑海中真的浮现出千万红军战士乘着木筏,以惊人的速度横渡天险长江的场景。
“背诵关”顺利通过,但“站姿关”紧随而来。第一节“站姿”训练课,就给了刘元驰一个下马威。
一动不动笔直站立15分钟后,自认为身体素质不错的刘元驰开始双腿双脚僵硬、麻木,长时间在身体两侧绷着劲儿的双手,不光酸胀发麻,手指甚至因淤血变成了紫红色。
当老师喊“停”的那一刻,刘元驰整个人一松懈,差点儿趴在地上。双腿早已不会打弯,如同遭遇千万只蚂蚁啃噬般难忍,他只能一步一步勉强往前挪动。
站姿不过关?就一个字,练。从那天起,每晚训练结束后,刘元驰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面对着墙上的镜子,开始苦练站姿。
盯着镜子中的自己,刘元驰才发现问题:腿并得不够直,头微微有点儿往旁边歪,注意力不够集中,眼神飘忽……
他一边回忆老师的训练内容,一边调整自己的动作:头要向上微仰15度,想象自己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目光紧盯着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像的上沿部位;手臂自然下垂,不能过于僵硬……
15分钟、20分钟、30分钟……绷住劲儿!坚持!
每次站姿训练结束,看到又一次坚持下来的自己,刘元驰的内心都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站姿标准了,“表情控制”这一关也很重要。
“我一紧张就会频繁眨眼。”在老师的帮助下,刘元驰开始了“眨眼训练”。眼睛紧盯一个点位,坚持30秒钟不能眨眼。
看着身边的哥哥姐姐们顺利度过“眨眼关”,遇事不服输的刘元驰在原有训练标准基础上,偷偷给自己加码。“别人坚持30秒不眨眼,我就坚持35秒。一定要将新时代青少年的最佳状态和精神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吴德宇】
校园里“捡来的”领诵候选人
和其他孩子的入选经历截然不同,北京景山学校初一年级的吴德宇,竟是被“选角”老师无意中从校园里“捡来的”。
从小,吴德宇就喜欢背诗词、读故事给别人听。“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经常会背诵一些比较短小的国学文章。”
小时候背过哪些“短小”的文章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吴德宇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五六岁那会,我爸爸在喜马拉雅电台给我注册了一个账号,我在上面讲《滕王阁序》”。
从那时起,吴德宇就当上了喜马拉雅电台的“小主播”,隔三差五就会在线讲故事、读诗词。
今年3月的一天,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选拔献词领诵的“选角”老师们来到北京景山学校。
第一轮,由班级老师负责把关,在各个班进行“海选”。由于那时身高不足1.65米,吴德宇直接在“海选”中落选。“身高不够,所以没选上。”
吴德宇没在意,抱着书本直奔音乐教室,继续上课去了。下了音乐课,抱着书本的他和几个同学一起从音乐教室出来,在学校的走廊里,他被四五名“选角”老师们截住了。
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老师们把他带到旁边一间办公室,拿出一篇现代诗人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示意他当场朗诵一下。
在电台当了多年“小主播”的吴德宇毫不怯场,像平时在网上给听众们讲故事一样,抑扬顿挫地将《我爱这土地》朗诵了一遍。
出乎意料,身高条件比他优越的同班同学纷纷落选,而最终从校园中“捡来的”吴德宇反而成功“晋级”,就这样入选了领诵10人预备队。
进入集训阶段,没有朗诵专业经验的吴德宇,没几天就把自己的嗓子喊“劈”了。原来,处于变声期的他,每逢朗诵到激情澎湃的段落,只会声嘶力竭大喊大叫。
指导老师赶紧将他错误的练习方法“叫停”。经过反复练习,他这才知道,声音要呈抛物线传递出去,而不是靠声嘶力竭叫喊的方式发声。
最让吴德宇发憷的是“练笑”。“我从小照相的时候,就不爱笑,拍出来的照片总是一脸严肃。”想让不苟言笑的吴德宇自然而然地露齿微笑,可成了件难事。
他尝试着把嘴角向两边咧开,露出上下排牙齿,但脸上却毫无笑意。老师看了连连摇头,连他自己都承认,“笑得比哭还难看”。
于是,对着镜子“练笑”成了他的每日必修功课。颧肌上提,嘴角自然上扬,心里想着点儿高兴事……“怎么样,现在是不是笑起来自然多了?”面对记者的镜头,略显腼腆的吴德宇咧嘴笑了。那笑容透着质朴,透着纯真,让人不由得嘴角上扬,也和他一起笑了。
【杨一帆】
团队“气氛担当”减压全靠他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杨一帆性格开朗,年纪又长,在领诵预备队平时的生活中,更多地承担起了“队长”的角色。
在团队中,杨一帆扮演着“气氛担当”的角色。通过层层激烈的竞争,能在众多优秀的候选者中脱颖而出,10位同学都承载着非常大的压力。在训练中,他们也会因为献词稿件的不断调整、专业老师的“吹毛求疵”而“压力山大”。
杨一帆看上去轻松很多,每次一有交流会,很多时候都是他先走上前台,拿着话筒,或者开个玩笑,或者“起哄”让某个同学表演个节目,积极调动每一个成员的情绪,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有意识地增强大家的凝聚力,让团队的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其实说不紧张是假,能让大家尽可能地在放松,也更有利于训练。”
从10人中最终选出4人领诵,刚开始的时候,杨一帆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后来,指导老师组织大家一起看了电影《夺冠》,作为“队长”的他豁然开朗。杨一帆说,他们这个团队其实跟电影里的中国女排是一样的,成员都是从成百上千人当中挑选,直到选中最后能够上场的“幸运儿”。“无论是主攻还是副攻,无论是首发还是替补,女排姑娘们就是一个团体,我们也一样。”杨一帆觉得领诵预备队里的10个人始终是1个集体,最后4个领诵人不管是谁,“其实就代表我们每一个人。”
杨一帆说,最后谁能成为领诵人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4个人代表着整个团队,把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样子,去展示给党,展示给国家,展示给所有国人,甚至展示给全世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叶晓彦 张楠 孙延安 蔡代征
编辑:杨萌
流程编辑:郭丹
责任编辑:端焰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最新社会新闻 频道推荐
-
姐姐结婚弟弟穿2.8米大黄蜂战甲护航 网友:这2021-07-01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