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时政新闻
分享

编者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其担负的使命更加重大。

全国两会期间,福建日报联合新疆日报、四川日报、南方日报、湖北日报,共同推出“东西南北中自贸试验区连连看”联动报道,全方位呈现各地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大胆探索和实践。

福建自贸试验区:

先行先试硕果累累

□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东西南北中自贸试验区连连看

福州自贸片区 林辉 摄

东西南北中自贸试验区连连看

平潭台湾创业园(资料图片)

东西南北中自贸试验区连连看

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在厦门设立代表处。施辰静 摄

“您好,这是您的台胞职业资格采信证书,请收好。”在福建省(平潭)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的办事柜台,工作人员薛鹏把一个“红本”交到台胞王先生手中。

“我在台湾拿的是建筑测量资格证,通过一体化的平台,取得了大陆的职业资格认证。采信证书的办理非常迅速,对我在大陆求职很有帮助!”台胞王先生来自台湾新北,经亲友介绍,他打算到福建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有了采信认证,他不用重新考试就能持证上岗。

今年1月,商务部公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模式入选。

这一创新举措的发轫地正是平潭——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大陆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近年来,平潭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发浓墨重彩。

为解决两岸职业资格认证上的差异性问题,方便台胞在大陆就业创业,2018年起,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开展两岸职业资格标准对比研究,对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职业范围、水平等级确认,并于当年6月颁出全国首张“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采信证明”。

2022年10月,全国首个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在平潭设立,构建起“一中心+多窗口”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打造集采信认证、考证、培训、就业推介和人才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台胞服务平台,为台胞登陆创业就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始终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的重中之重。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大陆继上海自贸试验区之后的第二批自贸试验区之一,包括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自2015年4月挂牌运行以来,紧紧围绕“打造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和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目标,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扎实推进各项试验任务。

全国首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通数十个政府部门,“一照一码”引领全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改革范本……挂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20批622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275项、对台120项。

立足于打造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打造两岸最便捷的通关模式,推出大陆首份台商投资指引等众多对台先行先试举措,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创建了两岸农渔产品交易中心、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两岸精准医疗合作实验区等一批示范项目;建立对台职业资格、企业资质、行业标准采信全覆盖体系;落实落细同等待遇,开工建设台胞社区,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中心,首创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涉台涉自贸试验区纠纷法律查明等,还首创“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首创“台胞诚信闪贷”……

福建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也有目共睹:福州片区融入福州新区建设,做大做强跨境电商、数字、医疗等产业;厦门片区融入厦门经济特区开发,服务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平潭片区融入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蓝图,在旅游、对台等领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这片118.04平方公里的“试验田”已是“丰产田”,以不到福建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引进福建全省四分之一新增外资企业,贡献六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

去年初,《福建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实施方案》《福建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平台提升行动方案》出台;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闽台融合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今年初,商务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提出推动福建自贸试验区对台先行先试,支持福建扩大对台开放合作。

福建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福建自贸试验区将持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

新疆自贸试验区:

开放前沿 勇闯新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黑宏伟

东西南北中自贸试验区连连看

乌鲁木齐自贸片区高新功能区块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窗口 邹懿 摄

2023年11月1日,我国第22个自贸试验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我国西北沿边地区设立的首个自贸试验区。揭牌四个多月以来,新疆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各项改革举措相继落地。

制度创新是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成立以来,新疆自贸试验区备受关注,承担了改革试点任务8个方面25条129项。中央赋予新疆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创新空间大,开放程度高,联动发展格局广。

获批以来,新疆将自治区级能够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依法下放给自贸试验区。

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三个片区坚持差别化探索,结合自身特点,明确主攻方向。截至目前,三个片区新增经营主体超5000家。

——乌鲁木齐片区: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落地,云存储产业园项目建成投用,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功能在乌鲁木齐片区全面开通,采用TIR“一车到底”运输模式首次实现肉类产品进口,开通第二条国际客运班线(乌鲁木齐—都拉塔—阿拉木图),“天山号”班列实现常态化发运,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国际定期全货运航线成功首航;

——霍尔果斯片区:实行跨境电商“9610”货物一站式通关模式,实行进口葵籽类农产品转场查验新模式,出台全疆首个针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汇率避险政策,哈萨克斯坦中央信贷银行、新疆银行、乌鲁木齐银行、中信银行在霍尔果斯设立分支机构,成立霍尔果斯市-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数字经济研究院;

——喀什片区:创新产业链国际分工合作的“两国双园”模式,组建“海关南疆业务集中审核中心”打破现有“属地”与“口岸”的区域、功能和模式限制,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喀什至莫斯科货运航线实现首飞。

今年,新疆自贸试验区将在全面启动129项改革试点任务基础上,完成好《2024年重点改革试点任务清单》明确的79项改革试点任务、114项标志性举措,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确保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出成果。

广东自贸试验区: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

东西南北中自贸试验区连连看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资料图片)

今年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第九个年头。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粤港澳合作示范区,试验区自2015年挂牌以来持续释放改革新动能,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过去一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总额5799.5亿元,同比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41.9亿美元,以全省万分之六的面积吸引了全省外资总额的五分之一。

广东自贸试验区总面积约116平方公里,涵盖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等三个片区。过去一年,南沙自贸片区新增制度创新成果94项,累计形成951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全国推广44项;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推出80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复制推广88项;横琴自贸片区深化“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机制,便利两地商事登记信息互通互认,两地投资者办理跨境商事登记业务时间缩减60%。

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政策,让粤港澳大湾区居民跨境创业就业、生活安居更便利——

前海不断扩大与港澳跨境执业便利,累计22类专业人士经备案(登记)即可在前海执业;南沙制定印发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涵盖6大产业领域146项境外职业资格;在横琴,澳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逾700个……

“证照分离”“一照通行”创新改革,“琴澳商事通”等落实,让大湾区企业可以“一地两注、跨境通办”。“横琴金融30条”中相关政策也逐步落地。

此外,广东自贸试验区正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新突破,培育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积极促进现代产业聚集。2023年,试验区新设企业2.75万家,同比增长21.3%,其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17家,同比增长20.8%;“四上”企业营业收入12826.99亿元,增长19.4%;营业利润621.87亿元,增长18.9%。

不久前,《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发布,提出到2025年,试验区将争取达到累计注册外商投资企业突破3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突破7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8000亿元。

湖北自贸试验区:

加速崛起 开放新高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通讯员 王斌

东西南北中自贸试验区连连看

武汉自贸片区未来科技城(资料图片)

3月2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联动创新发展区武汉经开片区正式揭牌,是武汉首个获批的联动创新发展区。此前,十堰、黄石、鄂州已获批联动创新发展区,将在更广领域释放更多制度创新红利。

2017年4月,湖北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由武汉、襄阳、宜昌三个片区组成。六年多来,湖北自贸试验区在开放引领、制度创新、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区内改革试验与区外复制推广有机衔接,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局面。

挂牌以来,湖北自贸试验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已累计形成325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省复制推广,其中28项获批在全国推广。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武汉片区在全国首创人才注册制和评价积分制,上线人才注册服务平台;襄阳片区以“车城英才计划”为牵引,着力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宜昌片区实行人才政策“一站受理、一网通办、智能匹配、免申即享”。

为企业疏通资金“血脉”。通过“动产质押”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助力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创新打造创业担保贷款网办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相关业务线上办理。

聚集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以武汉片区为核心承载区的武汉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襄阳片区已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生产、检验检测、动力电池生产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宜昌片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两大现代产业集群,在多个细分领域夺得“单项冠军”。

此外,湖北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先出区、后报关”“先放行、后改单”改革,采取区域通关一体化方式申报出境货物,对轻微申报错误先放行后处理,运输车辆出区最快仅需6秒,该举措由国务院发文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实施“跨境电商‘银关保’”“货物贸易‘一保多用’管理模式”等改革,极大减少企业资金占用,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2023年底,湖北自贸试验区以全省万分之六点五的国土面积,贡献同期约28%的进出口额、26%的实际使用外资额。

四川自贸试验区:

从“试验田”走向“高产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东西南北中自贸试验区连连看

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在四川成都投运。刘婷 摄

还有一个月,四川自贸试验区就迎来挂牌7周年。记者获悉,截至2023年底,四川自贸试验区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近4批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成果中,四川贡献14项。试验区以不足四川四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外商直接投资、十分之一的进出口和新设企业。

去年6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正式出台,推出25条先行先试举措,以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人才、运输、产业5大领域开放,持续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目标到202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初步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主要开放型经济指标居内陆自贸试验区前列。

过去近七年间,除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模式外,“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企业‘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等一批“四川经验”成功走向全国。

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这是中央为四川自贸试验区量身定制的独特使命。为深化差别化探索,四川自贸试验区持续打造省内协同、省外协同和境外协同的多环节协同体系:区域内,创新设立13家协同改革先行区,加强集成创新、产业协作、平台共建,进一步释放自贸改革红利;区域外,签署多个“跨省(域)通办”合作协议,建立跨域沟通协办机制,特别是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成为国家层面首次提出的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合作案例,有效破除了跨省(域)办事行政成本,贸易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开放能级不断提升。

截至2023年底,区域内累计新设企业27万家,为挂牌前12倍;外贸进出口近5900亿元,年均增长14%;外商直接投资近50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由挂牌初的4.3%上升到25%。

从“试验田”走向“高产田”,六年多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国内先进地区自贸试验区,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集聚发展,有效提升了自贸试验区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时政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