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微信发布了《2018 微信数据报告》,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三。
这次最大的亮点和惊喜,是一个“暴露年龄”的彩蛋:「你已与微信同行 XXXX 天」。
短短几分钟内,朋友圈就被清一色的链接刷屏:《我已与微信同行 XXXX 天,你呢?》。
朋友圈已被报告攻陷
一张佛性图片、一个佛系问句,却把朋友圈变成了用户使用微信时长 PK 大赛、时间换算大赛和回忆杀大赛:
“7 年了,有人比我多么?”“差不多 8 年了,还记得当时的小激动。”“2280 天是几年?6.24 年。”
但也有部分用户吐槽:
“就一张图也太敷衍了”“这数据没什么意义吧”
无论如何,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在佛系了两年之后又搞大动作,从展现形式来看,刷屏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而从报告的数据内容中,我们又能解读出微信生态的哪些变化和机会呢?
1
微信报告形式暗藏什么刷屏秘诀?
这不是微信的第一个年度数据报告,也不是第一个刷屏的年度数据报告。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想到了 2016 年初,微信发布的 2015 年度盘点,主题是「我和微信的 2015」,内容是#我是第 n 个微信用户、发了 n 条朋友圈、拥有 n 个好友#等个人的微信使用数据。
我和微信的 2015
「我和微信的 2015」火爆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个 H5 的发布时间是 15:30 左右,随后 1 个小时内,吞噬了几乎所有用户的朋友圈。
估计 2-3 小时之后,一条关于「我和微信的 2015」是病毒链接、会盗取用户微信账号的谣言,以更快的速度攻破了朋友圈,引起全民惶恐。
以至于到了晚上 22:46 ,微信公开课不得不官方辟谣,连马化腾都出来澄清,并在 H5 底部增加了“官方辟谣说明”。
相比之下,2015 年「微信·生活」报告、之后的 2016 和 2017 微信数据报告就很低调了,内容都是过去一年微信的数据有多牛逼,报告基本上也就圈内人员转发一下,没怎么引起刷屏。
左来自 2016 微信数据报告 右来自2017微信数据报告微信图片_20190109151758
回顾 2015-2018 四年微信数据报告 ,为什么同样是数据型盘点,传播效果差那么大呢?
其实是因为这几个盘点的类型不一样,传播力也不一样。
数据型盘点可以细分为报告型数据、用户型数据和产品型数据。
① 报告型数据盘点,就是将行业报告做成图片或H5的形式,往往跟报告一样有大量图表和分析。② 用户型数据盘点,把跟用户(也就是“我”)相关的数据整合并进行展示。③ 产品型数据盘点,展示产品自身的数据表现,作用主要是品牌传播。
在 3 种数据类型中,用户型数据盘点是最容易引起用户分享的。背后的原因也很好推测,用户都喜欢分享跟自身相关的内容,用户型数据盘点往往能能满足用户炫耀的需求,能让用户主动转发。
不难分类,2015 年微信数据报告是比较纯粹的用户型数据盘点;2016 和 2017 年的报告则是产品型数据盘点;2018 的报告主要内容是产品数据,加上 1 个跟用户相关的数据「你与微信同行 X 天」。
可以看出来,微信在报告刷爆之后,选择传播力较低的产品型数据盘点,以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而今年,微信可能觉得是时候再刷一下存在感了,但是不能像第一次那样过火,所以只增加了一个小小彩蛋,借用户“自我炫耀”做了一波感情传播,效果可以说是很好了。
2
微信年度数据透露出哪些机会点?
1)3 年来,微信关注重心转移了
① 2016 年关键词:微信红包
这一年报告的亮点是微信红包数据的分析,不仅给出红包的日发送总次数,还分析了三个群体的月人均发送次数及月人均发送金额。如果从平均值来看,典型用户的单个红包金额最大(20.71),老年用户比 95 后用户更“抠门”。
责任编辑:郑梅钦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最新科技前沿 频道推荐
-
摩拜单车涨价是怎么回事 共享单车为何都涨价2019-03-31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