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IT科技>科技数码
分享

圆明园首次网络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 研究远瀛观的建筑工艺和布局

圆明园考古

昨天上午,圆明园首次在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等新媒体上直播西洋楼遗址区的远瀛观考古实况,并邀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现场讲解,公众在网络上就可观看远瀛观考古现场,了解考古工作。

据了解,远瀛观遗址位于长春园中轴线最北端,紧邻大水法遗址,曾经是一座西洋钟楼式高台大殿,是乾隆宠爱的容妃生活的场所。目前,远瀛观遗址仅存汉白玉雕花石柱和一些散落的石构件,此次考古涉及800平方米的遗址,将为下一步的抢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远瀛观历经多年风吹雨淋,底部有积水易坍塌,我们通过这次考古可对遗址底部进行垫土加固,也能研究远瀛观的建筑工艺和布局。”张中华说。

在考古现场,近十名工作人员蹲在地上拿着手铲、刷子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推开泥土,发掘地下文物。张中华拿着手铲对着直播镜头说:“我们在考古过程中会运用多样专业工具,这把手铲是专用考古工具,怎么拿、怎么推土都有讲究,我光学习如何用好这把手铲就用了七年。”接着,张中华向公众分享了考古小知识,并通过远瀛观地理位置、石构件大小及外形等分析了原有房屋的朝向、灶台及大门的位置。

一个小时之后,在现场一个刚清理出的探方内,一块蓝色琉璃构件已初露端倪,这对现场考古工作人员而言是个大收获。“西洋楼遗址区的遗迹很丰富,我们今天虽只清理了一个探方的表层土,就已经发现了十几件文物,包括黄色和蓝色的琉璃构件、瓷片,还有青花瓷和粉彩。”张中华介绍,文物出土后,历史学、古代建筑学等学科的专家会对出土文物进行会商,推测出文物的名字、用途、成分等信息,对能修复的文物进行清洗、修复、绘图、三维扫描,再由文物局确定是否面向公众展出。

据悉,文物专家去年开始对圆明园西洋楼景区进行考古发掘,至今已出土一万多件文物。今后,圆明园还将继续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传播,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遗址考古和保护工作。 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责任编辑:林航

最新科技数码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持续上新 诗意层叠 交织无限生活场景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