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IT科技>科技数码
分享

2017 年 3 月 10 日,小蚁微单相机在上市几个月后,小米对该产品品质、性能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考查后,终于完成了在小米网的产品封样。这意味着在 4 月 6 日的米粉节上,小蚁微单就要与所有的米粉见面了。这款为米粉而生的产品,最终能回到米粉的怀抱,也算是找回了最初为它设定的位置 , 我们团队深感欣慰!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从零到一,无比坎坷

作为国内第一款可更换镜头微单相机的产品负责人,我主导了产品策划、商务、研发、测试和生产等全部阶段,见证了国产微单从零到壹的诞生过程。与其说是我个人在这项目中经历了什么,不如说是国产微单相机的诞生经历了什么。这真是一个无比坎坷、令人唏嘘不已的过程。

可以说,我的职业经历,几乎就是国产数码相机的历史。2002 年研究生毕业后,我怀着软件工程师的职业憧憬加入国内一家首屈一指的 IT 企业。上班第一天却被分配去做数码相机项目,职业生涯因此被改变。

那时苹果的乔布斯才刚刚发明 iPod,智能手机的时代还没有来临,数码相机是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宠儿。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我们这些社会新人意气奋发、初生牛犊不怕虎,被成功灌输国产品牌的思想,当时认为自己就是那群能扛起国产相机大旗的人之一。

在事业部总经理的大力推动下,这家公司建立了研究院和事业部两级研发体系,并在位于广东的工厂建立起一条数码相机产品线。当时的研发团队基于 Fujitsu 和 Atmel 等芯片厂家的技术方案做出了几个最初的原型。我作为主要产品和技术负责人之一,曾几次带领团队试图做出真正自主研发的数码相机,但缺少耐心的公司和市场让研发项目半途而废。当然,15 年前中国 IT 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产业环境和技术积累等也都与日本企业有着巨大差距。

在经历了经济低潮后,老东家最终彻底放弃了数码相机业务。此后,国内数码相机厂家几乎全军覆没。非常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在数码相机的黄金时期(2006-2012 年),中国企业在相机行业几乎全部缺席!

带着不甘心,带着遗憾,2005 年底我离开了这家公司,后加入一家著名的德国公司,从事与相机完全不相关的行业。但也许是对过去的不曾忘却的纪念,也许是对那份未竞职业轨迹的执念,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摄影。当时,我以不菲的价格购买了很多款数码单反相机,把钻研过的产品当作平时娱乐和消遣的工具。不因为工作而只是单纯玩摄影的那几年是一段美好而快乐的时光:我出门总是随身携带单反相机,在节假日给家人、朋友拍摄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照片。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我逐渐认识到相机产品的博大精深。

为了能更好地交流摄影,我还在业余时间成立了"聚乐网"(网站最初叫 4/3 摄影网)。通过这个摄影网站,我认识了很多摄影的爱好者。在鼎盛时期,它在网络摄影圈也小有名气。今天,我在小蚁做 M4/3 系统的微单,并不是偶然的。我在 2005 年左右接触到 M4/3 系统的前身:4/3 系统,并且疯狂地喜欢上了这个系统。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是全中国最铁杆的 4/3 系统用户,几乎 4/3 的每款相机和镜头我都或多或少亲自使用过、钻研过。2008 年,我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和朋友共同编著了《奥林巴斯 E 系统全功率》一书,并在当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隆重出版。这本书在 4/3 系统用户群体中引起很大反响,广大网友甚至连境外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国等的 4/3 系统用户都曾多次在网上团购。

所以,应该说曾经的最铁杆的 M4/3 系统玩家主持开发了国内第一款 M4/3 微单相机。

为什么是 M4/3 系统?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M4/3 系统,是目前所有可更换镜头相机系统中唯一的开放系统,它最初由奥林巴斯和松下发起,现在由几十家公司同时参与。M4/3 规定了相机必须采用 4/3 画幅的影像传感器,通过标准的镜头卡口系统,可以让不同厂家之间的镜头和机身可以互换、通用。在摄影史上,这是史无前例的突破。

M4/3 系统的灵魂是平衡了相机系统的体积和性能。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尺寸越大,成像性就越好。所以,全画幅相机的成像要比 M4/3 系统相机的成像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全画幅相机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相机体积巨大,重量沉重。这也是普通用户在兴致勃勃购买了全画幅相机之后却一直搁置它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一些摄影器材专家们往往鼓吹非全画幅不买,实际上,这把很多用户带入一个误区,让那些原本只想享受摄影乐趣的非专业用户陷入摄影器材重、大、笨、贵的陷阱。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据我所知,不少摄影家在工作时采用全画幅相机,在旅行和自由创作时却偏爱小巧的旁轴或者 M4/3 相机。最近几年,得益于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全画幅相机尤其是全画幅微单相机的体积也越做越小,似乎 M4/3 相机的优势不复存在。其实不然,真正制约整个摄影系统体积的是镜头,全画幅微单相机所用的镜头与之前的全画幅单反相机的镜头在体积上几无二致。换句话说 , 镜头这种体积性能受制于传统光学技术的产品,与几十年前相比,技术上没有革命性的重大突破。所以,全画幅单反相机系统也好,全画幅微单相机系统也好,体积大重量沉(尤其是镜头)是其一直面临却也是一直都无法克服的重要问题。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而全画幅相机和 M4/3 相机间的成像差异,以我的观点来看,对于几乎所有的非职业摄影师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小蚁微单相机 M1 所拍摄的照片可以输出到 50 寸大小,却依然画质细腻;对于我们这些不是靠卖片子为生的人而言,这几乎是我们人生中能输出的照片尺寸的极限了。而对于全画幅相机表现更优异的部分,真的不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所需要的部分。以我个人的观点,就像 PC 行业的 CPU 性能过剩一样,在相机行业也存在着画幅过剩。而这种过剩,似乎在我国尤为明显,邻国日本反而理智得多。

所以,M4/3 系统在市场上不够强势的原因并不是性能不够。事实上,基于 M4/3 系统的很多相机设计精良,堪称是相机工业中的杰作。M4/3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M4/3 的最初倡导者们拼命地把这一本该平民化的系统往专业领域推,所以价格昂贵,导致"上也上不去、下又下不来"的困境。小蚁微单相机就是要用 M4/3 里最好的成像技术(最好的传感器和芯片),做最接地气的功能设计和成本控制,让 M4/3 这个优秀的可更换镜头系统发挥出本该发挥的优势。

" follow your heart " 加入小蚁做微单相机

我在那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德国公司工作了十年,在这期间告别了生涩和幼稚,直接参与或负责了多个数百万欧元投资级别的大型电子产品研发项目,积累了不少的产品管理、研发、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经验。我原本以为,我的职业生涯会一直这样走下去,就像那些欧洲的同事们一样,工作稳定而安逸。

直到 2015 年,小米生态链和小蚁科技通过朋友找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出来做微单相机。我犹豫了很久。这份犹豫不仅仅由于我必须放弃我在楼宇科技行业的多年积累,还在于在智能手机冲击下的相机行业的不确定性。我所在的这家德企,在走与留的问题上对我多有不舍。在一切难以抉择之时,我想起了乔布斯的话:" follow your heart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最后我决定加入小蚁做国产微单事业。

研发小蚁微单的四大原则

鉴于对微单相机市场的了解,从项目之初,我们就定了几个原则:

1. 只选择最新技术的最好核心元器件,合作伙伴必须是业界公认第一或者第二的,让产品的硬件性能得到可靠的基础保障,在批量生产和质量控制等诸多环节也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2. 在产品设计上,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产品尽量简洁、易用,让摄影变得简单。

3. 快速连接,注重分享。

4. 一定找准产品的差异化和定位,融入互联网产品的一些做法,为自己的业务、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一些新风尚。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对于第 1 点,小蚁微单采用了业界几乎最好的 CMOS 影像传感器、成熟的 ISP 图像处理芯片、光学镜头、机械快门等等核心元器件,小蚁微单在产品的成像品质、产品质量从问世起就是在水平线之上,硬件基础性能稳定可靠,逐步得到业界和用户的认可。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小蚁微单在产品外观设计上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相机与其他消费电子产品例如手机是不同的,手机对于美学和视觉的要求是极高的,相机除了这些美学和视觉的要求,还要有良好的握感和操控性,应该说难度更高更难把握。设计过程中,几易其稿反复讨论,不过极简和易用的原则贯穿始终。整个机身只有 2 个按键,但所有功能都没有阉割。小蚁微单每一个接缝的细小间隙都被反复推敲,包括螺丝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考究工艺,设计美学不放过每个细节。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虽然是入门级的微单相机,但是机背全部采用触摸 LCD 屏,全部是 icon 而不是 menu 的方式,直观而醒目。与 MIUI7 的手机操作界面几乎完全一致,所有熟悉小米手机的米粉,可以快速上手,学习成本极低。你们猜得没错,产品的外观设计、UI 设计和交互得到了小米生态链同学的极多支持,现在小蚁微单在小米网开售,对于那些曾经付出很多心血的小米同学也是一个回报。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针对第 3 点,小蚁微单采用了 WiFi+ 蓝牙 BLE 的方案,这个方案目前在相机行业里还是比较先进的。一般产品(如小米生态链的很多产品,包括小蚁运动相机)的蓝牙 BLE 是为了连接专用的蓝牙遥控器,WIFI 则是为了与手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分享。小蚁微单的 BLE 蓝牙实际上是与手机之间进行了常连接,只要小蚁微单开机(之前需要配对),相机和手机间的连接就已建立,无论拍照还是回看照片,这个连接都不会中断。当手机发起 WIFI 连接请求(传输照片或者遥控拍照)时,手机会通过蓝牙 BLE 来控制相机的操作,启动或者停止 WIFI,完全不需要在相机端再进行额外的操作。而且,相机和手机之间的 WIFI 连接,不需要记忆和输入密码,密码可通过蓝牙 BLE 进行传输和加密。这个过程很简单,很受用户好评。

总体来说,小蚁微单的易用性堪称行业标杆,对于摄影初学者而言,是最佳的入门利器。

夜以继日更新固件

针对第 4 点,应该说有得有失。所得之处在于,例如,把微单相机固件升级做到手机上,十几秒就可以快速完成,这在传统的任何日系相机上是不可想象的。需要反思的问题是,我们最初想通过快速迭代的方法来做微单的固件开发,有点忽视了硬件和软件是融为一体的,这和手机上的 APP 是不一样的。硬件产品的固件升级无论多简单,都还是需要一定的操作步骤和成本的(哪怕只有十几秒)。

小蚁微单在刚刚上市的时候,产品在对焦性能上还是有一定欠缺的,有些功能方面也打磨得不够,导致了最初用户的抱怨。通过小蚁微单的软件工程师团队几个月来夜以继日地辛苦工作,微单的固件已经在几个月内升级了多次,现在升级版本的发布正式标志着微单固件的成熟度已经到了一个很好的状态。后续的固件还会有升级,但现在的最新版本已经是很好了。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从我使用 ( M ) 4/3 系统的十年经验来看,目前小蚁微单相机的表现堪称优秀。在这个系统中,抛开对品牌和情结的执念,小蚁微单相机在画质、做工、性价比等方面可以说是最值得购买的产品之一。如果有家人或周围的朋友需要购买相机,我会毫不犹豫地、并有十足的底气推荐小蚁微单!

整个小蚁微单的开发过程漫长而复杂,期间经历的种种困难无法一一列举。曾经有近一年的时间开发团队都是 996 的工作模式,一天都不敢放松;为了解决试产之初的一系列问题,曾经 5 天去了 5 个城市,与供应商共同解决技术问题,好几次都是深夜凌晨赶赴另外一个城市;除了困难,当然也有那些难题被克服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真是五味杂陈。中国第一款微单相机终于能够问世,我的内心满是感怀,感谢小蚁公司对微单一直重点支持,也感谢微单团队成员勇敢的拼搏和付出,更感谢那些能一直支持我们的用户和媒体。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做出了第一款国产微单,这虽然并不是什么多了不起的大事,但也算是一次小小的行业突破,是我个人和我们团队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

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购买

通过小蚁微单的开发,我再一次认识到微单相机的技术难度和壁垒,这对相机不甚了解的人是很难理解的。但是近几年中国科技行业发展快速,国产品牌相机也还是有很多机会的。这几年我参观了很多南方的工厂,他们的加工制造水平以及设备精良度几乎是全球最佳,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国内还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很高专业技术水平且高度敬业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因此,我们可以在软件开发、算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在互联网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我们国内都是领先的,这完全不输于甚至强于日本,如果能把微单和互联网应用更紧密的结合起来,我们的产业机会就更大了。

小蚁微单M1不希望任何人仅因国产而支持

从市场角度,国产微单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品牌。日系相机品牌积累的时间较久,而我国的国产微单相机即便做得足够好,也需要厂家投入很大的精力来解释,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让用户逐步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认知。应该说,相机行业内本来就有门户之争传统,行业和用户都较为保守,对新入品牌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当年索尼收购美能达全面进入专业相机领域之后也曾经面临类似的局面),这与其他的科技行业完全不同。

我和很多朋友都讲过,我们不希望任何人仅仅是因为支持国产品牌而来购买小蚁微单,这样的支持太沉重,我们很难承受。我们只是希望大家能不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真诚地比较产品的功能、性能、价格,等等,然后再做出理性的购买决定。

责任编辑:海凡

最新科技数码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