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IT科技>科技数码
分享

Shaking Chians 是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一支乐队。3 月末,他们发行了自己的第一支单曲《Midnight Oil》,并且为歌曲配上了一支不那么寻常的 MV——MV 每次的播放都会和之前的内容不同。

“一部由机器在一刻前专门为你制作的电影。”《Midnight Oil》的官方网站上这么介绍它。MV 不是拍摄而成,而是由算法驱动。围绕歌曲内容的算法中包含了上百组搜索关键词。MV 播放时,算法会自动从 YouTube 等视频网站上摘下视频片段。虽然有关键词,但在成千上万的视频素材里每次摘下的片段都是随机的。因此,你不会看到两次相同画面的 MV。

你可以在作品的官方网站上体验。

是不是让人想起了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的邮件采访中,乐队的鼓手、同时也是策划出这支不断变化的 MV 创意的 Jack Hardiker 说,创意确实有受到哲思的影响,音乐、语言学、文学等方方面面都启发了他。

他说这支 MV 是对于二十世纪德国前卫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偶然音乐”(aleatory music)的回应。偶然音乐是一种作曲家在创作中引入偶然因素的流派。在一首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在某些地方会让演奏者按自己的意愿演绎。由于引入了这样的一种随机性,每次乐曲呈现的都是不同的版本。语言学家罗兰·巴特以及作家纳博科夫的作品也都启发了 Jack Hardiker 创作的过程。

因为 Shaking Chians 是一支新兴乐队,所以关于 Shaking Chians 的报道并不多。网上搜索乐队名字的关键词,出来的条目大多与这支 MV 的新闻有关。可以说是这支 MV 让乐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Jack Hardiker 说已经有来自 141 个国家的人观看过了这部作品。

Jack Hardiker 在有了这支 MV 的想法后,找到了数字设计 Tui Media 工作室的 Harry 以及 E9 工作室的 Euan,三个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代码的编写。除了鼓手的身份,Jack Hardiker 还是一名数字设计师和电影制作者,因此他负责乐队作品中艺术相关的内容。

和 Jack Hardiker 一样,乐队其他成员除了音乐,也都还有自己的爱好:主唱兼吉他手 Jack Mahoney 对工程学饶有兴趣、贝斯手 Nathan Mcilroy 喜欢写作和关注政治、吉他手 Alex Solo 则爱好诗歌和文学。

一首歌的 MV 由算法驱动,每次播放都有不同画面,这是谁做的?

从左到右依次为:Alex Solo 、Jack Hardiker、Jack Mahoney 和 Nathan Mcilroy。图片来自:Facebook

Shaking Chain 的乐队名字来源于诗人雪莱《暴政的假面游行》(The Masque of Anarchy)中的“Shake your chains to earth like dew/Which in sleep had fallen on you/Ye are many – they are few”。

雪莱的这首诗是对彼得卢大屠杀的回应。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英国国内饥荒、失业问题严重、低下阶层以及没有选举权的中产阶级对政治改革有迫切诉求。1819 年初,政治家亨利·肯特(Henry Hunt)组织起了曼彻斯特爱国联盟(Manchester Patriotic Union),在圣彼得广场聚集,向议会施压,要求改革。8 月 16 日,治安官在对示威的镇压中造成 18 人死、700 人伤。这是英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卫报》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Shaking Chain 的名字来源多少也表明了乐队希望能够在公共事件中发挥影响力。“我们创作的大多数音乐是对世界的一种批判。”Jack Hardiker 说。

这支 MV 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虽然具体的表现每次都不同,但是一些与战争、政治相关的画面总是会反复出现。

Jack Hardiker 在采访中还提到,以算法驱动的这支 MV 是在“过滤气泡”盛行背景下,一次让人们能够尽可能接受到没有偏见以及非个人化的信息的努力。“过滤气泡”指的是网络根据你个人喜好为你量身定做的只提供你更感兴趣的信息,造成你信息获取的偏见和缺失。(你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我们此前关于“过滤气泡”的分析。)

“《Midnight Oil》的画面不存在‘过滤气泡’,因为观众的身份是隐匿的、他们各自的经历也不同。这段视频的代码是由机器编出的,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制造过程是不引人注目且纯净的。”

下面是《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和 Jack Hardiker 的采访。

Q=Qdaily

J=Jack Hardiker

Q:具体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景中产生了要做这样一个 MV 的主意?

J:这个主意的核心基础是作为对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偶然音乐”的一个回应。举一个“偶然性”的例子来说,风铃,它是在偶然条件中发出美妙声音的。几年前我在切尔西艺术学院的时候尝试着做过一些偶然性的装置,想要制造出好声音,不过很少成功。

但是这种把艺术性交还出去的概念一直伴随着我,可能是因为我与生俱来的对全权掌控作品的恐惧吧。在《Midnight Oil》中,我和世界共同分享了艺术责任,现在它已经不受我的控制了。

Q:创作这个项目都有哪些灵感来源?

J:一个好朋友把我引向过罗兰·巴特和纳博科夫,让我对艺术的所有权、超链接、艺术的巧妙性等问题产生思考,这些思考对于《Midnight Oil》的最终呈现、影响以及之后的走向都很有帮助。

Q:搜索的关键词是怎么想出来的?

J:它们是对歌曲内容和我们所处时代的反应。比如,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黑色星期五争斗”(Black Friday fights)。一开始列出的单子上关键词有 500 多个,后来减少到了大概 100 左右……让每段视频播放的时间恰到好处是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挑战,不过也正是因为把它们控制在了合适的时间才让整个播放过程有一种完整的感觉,而不是随机不相关视频的任意堆砌。

将来的话我们想更多引入机器的自我学习机制。把更多的艺术控制交给算法。

Q:从你们作品的表达来看,十分关注政治以及所处的社会,这会是你们之后作品的重要主题吗?

J:我们创作的大多数音乐是对世界的一种批判。我一直想为音乐创造出一种有视觉、情感冲击、甚至诗化的呈现形式。我也一直有尝试从算法出发制作电影,不过需要正确的呈现形式,以及主题也很重要。

我们的网络生活越来越被算法主宰,让我想到 Eli Parisa 提到过的“过滤气泡”。最近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盲目附和议院的假新闻、社交媒体等。《Midnight Oil》的画面不存在“过滤气泡”,因为观众的身份是隐匿的、他们各自的经历也不同。这段视频的代码是由机器编出的,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制造过程是不引人注目且纯净的。

Q:有哪些有想象力的视频是你们喜欢或者受到影响的吗?

J:影响可能说不上,但我刚刚看到了一部 Guy Maddin 导演的互动电影《Seances》,这个很棒。我第一次看它的时候冒了冷汗,心想“靠,原来我想到的已经被做过了?”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后发现我们的主题和背后的逻辑并不同,他的更侧重叙述(narrative)和心理驱动(mood driven)吧。他通过对此前遗失影片的搜集和重新整理创造出了数以十亿计的独特组合的可能。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我读到一个故事,说 Guy Maddin 的这个电影是对前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Noah Cowan 的回应。Noah Cowan 对 Guy Maddin 说自己不认为有可能在互联网上做出艺术。Guy Maddin 做到了。希望我现在也是吧。

题图来自:division

责任编辑:海凡

最新科技数码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宁德九展茶油巧克力闪耀中国乡村特色优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