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金融频道>监管动态
分享

近日,福建银保监局新市民金融服务新闻通气会在福州召开。福建银保监局就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作了介绍。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福建银保监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提升金融服务均等性出发,聚焦堵点难点问题,深入重构政策措施框架,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平衡,为福建迈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摸痛点挖需求

深入调研分析新市民结构特征

新市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在3月2日国务院举行的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提出做好对“新市民”的服务工作,迅速引发了媒体和社会关注。按照银保监会口径,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全国约有三亿人。新市民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既不是传统的城市居民,也不同于传统的农民,相当部分人已经长期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尚未完全吸收接纳他们。他们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六大领域存在迫切需求,必然也存在相关联的金融服务需求。从金融视角来看,新市民群体普遍存在抵质押资产不足、信用信息欠缺、收入与还款不匹配、金融知识和意识匮乏等金融资质缺陷,导致金融机构在收益成本匹配、风险有效管控等方面面临现实障碍。

近期,福建银保监局深入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痛点和需求调研,结合近年辖区普惠金融实践,努力开拓思路、谋划实招,着力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满足广大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快部署强推动

着力建立新市民服务机制

快速响应周密部署。印发《2022年福建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工作要点》,将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纳入全局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突出新市民信贷服务精准性和新市民保险服务覆盖面“两提升”。部署三明银保监分局开展试点,联合地方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从农村人口输出地角度探索新市民金融服务新模式。部署泉州银保监分局结合国家级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申报建设,从新市民人口输入地角度,设立“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实施“新市民-圆梦桥”专项行动。部署莆田银保监分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从新市民福利均等化角度,发展“莆惠保”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建设新市民首贷服务中心。

明确分工一体推进。结合银行保险机构特点和业务发展状况,选取四家法人行、两家保险公司、一家开发性银行、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试点示范,形成“一行一策”“一司一策”特色工作方案。如,邮储银行创新推出“新市民贷”专项贷款,城乡联动解决外来新市民抵押担保难题。人保财险、国寿财险等公司结成共保体,在三明为新市民等群体提供起付门槛低、赔偿比例高的“普惠医联保”产品,探索提供线上免费问诊、就医直通等增值服务。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与地方部门对接,开拓工作思路,推动金融政策与就业、住房、社保等新市民支持政策有效衔接。联合住建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按照“新市民、小户型、低租金、利职住、长租期”原则,提出16条具体实施意见,支持拓宽保租房项目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各地市有关部门建立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完善租金监测机制,租金按规定纳入监管账户,确保租金专款专用。联合人社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八条措施的通知》,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鼓励银行按照小微企业标准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提高到300万元。

拓思路谋实招

树立福建新市民金融服务先行标杆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占比达到七成以上,省内劳动力流动较为活跃,总体呈现山区人口向沿海产业集聚态势;同时,福建也是人口跨省流动大省,在外经商求学务工人数众多,也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外省劳动力。因此,福建兼具新市民输出地与输入地双重属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近年来,福建银保监局从经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致力于在服务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方面开拓创新,加强与地方政府联动,探索开展了普惠金融“百千万”工程、“银团合作”、创业就业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夜间经济发展等相关工作,在实践与近期调研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思路。

(一)输入地、输出地跨空间协同,破解抵质押品不足难题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存在“在城市无住房等抵押物但在原户籍地拥有资产”的情况,贷款行和抵质押物存在输入地与输出地的空间错配,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抵押物处置均面临较大障碍。

针对上述情况,福建银保监局转变金融服务以所在地为主的思维惯性,从新市民输入地和输出地双向启动,探索“城乡联合贷款”模式。具体运作模式:以邮储等贯通城乡的全国性银行为例,可以新市民工作地的网点为贷款主办行,劳动力输出地的网点为贷款协办行。主办行提供信贷资金并做好贷前调查、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协办行办理县域农村住房、土地、林权等资产抵押手续。主办行、协办行按协商比例出资,相关收益和风险由主办行和协办行按协商比例分成。

(二)依托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传统乡土观念往往使得新市民在输入地呈现出一定的产业聚集性,群体内部存在大量的信息交互,如福建三明沙县农民外出形成的“沙县小吃经营群体”、福州永泰县和龙岩上杭县等地农民外出形成的“建筑产业工人群体”。

针对上述情况,福建银保监局拟强化银政联动,推动银行业机构与输出地政府合作,以输出地在外务工人员形成的产业集群为发力点,选择上下游产业链条清晰的行业,搭建金融科技服务产业平台,嵌入银行收银系统,打造线上供应链,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集群”新市民“集中上网”,建立集群产业经济活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银行为相关产业提供“供应链+订单”“供应链+流水”“供应链+应收预付款”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解决新市民贷款缺乏创业就业数据信息问题。

(三)创设差异化金融服务产品,破解收入与还款不匹配难题

目前,新市民群体工作流动性相对较高,可支配收入普遍不高也不稳定,收入状况以及收入周期与银行传统还款要求存在错位。

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福建银保监局将指导银行业机构改进信贷产品还本付息方式,针对创业新市民设置“随心贷”,根据新市民创业前期缺收入、后期资金相对充裕的特性,允许前6个月内免于偿还本息或仅偿还小额本息,6个月后根据经营收入状况自主增加本息还款金额,1年后再与银行协商确定较为固定的还款方式,从而破解创业者初期收入与还款能力不匹配问题。另一方面,将指导银行业机构与大型网约车公司、家政中介机构、物流速递配送公司等新市民集中就业机构合作,由就业机构提供担保,根据新市民租房等固定性支出测算,给予6-12个月生活支出的临时周转资金支持,解决新市民初到城市与找到工作之间的衔接段资金需求,助力新市民在城市顺利安家就业。

(四)设立创业就业金融服务中心,破解创业就业资金不足难题

新市民既有进城务工农民,又有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前者可能存在开设路边摊、便利店、餐饮店等小摊小贩的经商需求,后者也有创办企业等相对高端的创业需求。总体而言,创业者前期资金大量投入经营,产出相对滞后,创业初期最渴求资金投入却最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针对上述情况,福建银保监局联合人社、财政、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宁德、龙岩普惠金融试验区设立46个创业就业金融服务中心,为进城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各类创业就业人员提供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就业信息咨询等服务。中心对创业就业贷款开拓绿色通道,作出优先审批、限时办结的服务承诺,探索人社部门审核借款人资格、担保机构尽职调查、金融机构贷前调查“多审合一”模式。财政部门下达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为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全额贴息。至2021年末,辖区创业担保贷款余额9.13亿元,支持创业5716户。

(五)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破解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匮乏难题

现有新市民群体接受金融服务较少,风险防范意识低,无法准确识别金融营销“套路”,较易成为非法集资、洗钱、诈骗等非法行为的受害者。同时,部分新市民金融知识不足、征信意识不高,容易冲动消费、过度负债。

近年来,福建银保监局在辖区探索实施普惠金融“百千万”工程,将金融宣传教育广泛延伸至包括新市民在内的群体,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在全辖已建设135所普惠金融学校,设立1046个普惠金融工作站,派出9035名普惠金融助理深入社区和乡村,通过宣传讲解金融知识,开展防骗反诈、防范非法集资等宣传教育,有效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此外,福建银保监局将组织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主题宣传活动,部署各银行保险机构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微沙龙、知识讲座,组织志愿服务队深入新市民集中的社区、园区、公司等形式开展宣传,推介专属产品,提供咨询服务,大力普及新市民金融服务知识,积极引导金融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服务民生

下一步,福建银保监局将聚焦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的痛点问题,在4月上旬出台《金融服务新市民综合行动方案》,充分调动发挥银行业保险业的资源和优势,进一步增加和优化普惠金融供给,积极为新市民在城市安居乐业提供金融支持保障,助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金融频道2

责任编辑:许晖

最新监管动态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