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金融频道>金融资讯
分享

“无抵押贷款、不查征信、快速放款”“内部特殊申请通道、快速提高信用额度”……对于急需资金的借款人来说,这类铺天盖地出现在网络中的广告看似是解燃眉之急的一根“稻草”,殊不知一旦轻信,就很可能落入消费贷黑产的“诈骗陷阱”。

今年5月,南京警方抓获了一个诈骗犯罪团伙,就与网络贷款息息相关。

公开信息显示,该诈骗犯罪团伙披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外衣,在网络上向不特定人群发布办理网络贷款的虚假广告,同时还组织招募、培训接单业务员,按照前期设定好的脚本与被广告吸引而来的贷款客户进行联系,让贷款客户深信公司不仅资质优良,而且有着特殊的快速贷款通道,以此“揽客”。

而客户一旦表示希望尽快办理贷款,该团伙就会要求客户交纳900元定金,再以办理贷款对接手续、提供资质担保、加急办理放款等理由,让客户交纳1980元、2980元、3980元、4980元不等的服务费。等到交纳完上述款项后,公司客服就会指引客户自行到指定网络贷款平台申请贷款,以此营造出“特殊通道”的感觉。然而,交纳完数千余元的客户们却并没有成功获得贷款。

受害人之一的张先生表示,在交纳完定金和服务费后,客服向自己推荐了一家网络贷款平台,他随即去该平台提交贷款申请,结果却遭到拒绝。张先生向公司客服反映后,客服却表示公司只提供贷款对接服务,不能保证下款。

据悉,该团伙涉案总金额达900万余元,仅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受害人就有300余名。目前,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人,已对其中21名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据记者调查中获悉,自2019年以来,国内各类消费贷相关诈骗案件已相继破获,类似于上述诈骗案中的网络贷款骗术也被列为国家反诈中心的关注案例,然而受害者队伍的扩张却远远没有停止。

网络贷款诈骗屡禁不止,是消费贷黑灰产滋生疯长的真实写照。今天要盘点的,就是消费贷黑灰产的那些诈骗手段。

常用两种行骗方式

所谓消费贷,是对消费者个人贷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支付各种费用的贷款。消费贷黑灰产为什么能够“野蛮生长”?

与上述案件中的张先生一样,不少网络贷款诈骗案的受害者往往是个人征信有问题、无法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贷款,且急需资金周转的个人。因此,打着“较少的审批流程、较快的放款速度、较低的贷款门槛”旗号的黑灰产团伙就出现了。

据记者调查,以放贷为名骗取消费者钱财的黑灰产团伙通常采用两种行骗方式,一种是上文提及的以贷款对接服务为名义,向贷款客户宣传并保证能够通过某些“特殊通道”,与贷款平台进行对接,从而加快放款速度和提高放款额度,前提是客户必须先向该公司交纳一定金额的定金和服务费。

另一种行骗方式则是黑灰产团伙直接冒充贷款平台,具体来说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黑灰产团伙会创建一个虚假的贷款APP或网站,这个平台可以是黑灰产自己冠名,也可以是模仿市面上已有知名借贷平台的“高仿货”。之后,黑灰产团伙大量发布当天提现、大额度、低利息、零征信等内容的广告,再通过伪造银保监会等官方“红头文件”,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后获取信任。

第二步,黑灰产团伙就会展开“连环骗”。先是在填写个人隐私信息后告知借款人需要缴纳一笔保证金或保险费,对于那些不能提供个人收入或个人收入等财务信息“不达标”的借款人,则会告知需要交纳“包装费”。接下来,黑灰产团伙放款至借款人电子钱包,然而当借款人发起提现时,系统就会提示“银行卡号输入错误”并冻结账户,这时平台又会告知借款人需要提交一笔“解冻费”,并表示如果不交解冻费,借款人征信将会受到影响。一系列操作下来,借款人就已经被“连宰三刀”。

有知情人士表示,部分黑灰产团伙还会在放款环节作假,向借款人谎称公司已经放款,并向借款人发送一张公司转账失败的截图,以借款人账户存在问题、个人信用存在问题为由再收取一笔“保险费”。

经过上述一系列操作,部分黑灰产团伙随即会将借款人拉黑,或是操纵平台不允许借款人提现,这也意味着借款人在交纳了多笔费用之后无法得到贷款。即使提现成功,借款人后续也可能面临黑灰产团伙的暴力催收等。

除了交纳多笔费用和得不到贷款,借款人还可能面临的一大风险就是个人信息被非法倒卖。有媒体曾报道,在诸如名为“贷超甲乙合作交流群”等QQ群中,大量现金贷、网贷客户数据被兜售,一条数据的价格则根据“新旧”程度为0.1元至3元不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搜索关键词后发现,类似名称的QQ群仍然大量存在,并发展出“1群、2群、3群”等多个群组。

有业内人士表示,卖料人(数据贩卖者)售卖的网贷平台数据有两种来源,一是用技术手段爬取网贷平台系统,窃取放贷数据。二是卖料人与网贷平台合作,卖料人购买平台数据后转卖,而这些出售数据的网贷平台就有可能是冒充借贷平台的黑灰产团伙。

黑灰产套路如何防范?

近年来,针对消费贷的监管力度在收紧,教育力度在加强。

在监管方面,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防范不法分子冒充监管机关实施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表示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均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更不会以任何形式向消费者收取保证金或者认证金等名目的费用,同时也提示消费者应该通过正规渠道办理贷款,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此外,各地警方持续破获消费贷诈骗案件,将监管落到实处。

在教育与宣传方面,目前已推出“国家反诈中心APP”,支持消费者在APP上进行举报,并开设可疑APP自测、社交账号核验、来电预警等功能,并且在APP上实时更新各类贷款诈骗骗局,为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反诈服务。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贷款需求,那么应当如何去避免落入消费贷黑灰产的陷阱中呢?

业内人士对记者提醒,首先,消费者在贷款时应当选择正规渠道,不轻信网络广告、短信、电话收到的贷款信息,不下载来历不明的贷款APP。如果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需要选择网络贷款,可以先在相关的网站上查询贷款公司的基础信息,比如可以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查询贷款公司是否存在,是否有发放个人贷款的经营范围等等。

其次,业内人士表示,正规平台放款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如有收取“保证金”“手续费”“认证金”等要求,就需要保持警惕。同时,在未核实平台真假前,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以防遭遇信息泄露。最后,要注意保留在借贷过程中相关交易证明与文件,一旦发现被骗,在第一时间提交证据,进行维权。

新闻延伸

银行发力消费贷,强监管下走向何方?

从近期陆续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来看,消费信贷业务近来异军突起,服务百姓的同时,成为银行业务新的增长点。然而,在某些领域肆意丛生的消费信贷也引发了强力监管。在规范发展的前提下,消费信贷业务有望放量增长。

消费信贷业务受银行青睐

悄然之间,个人金融业务目前已经成为银行业务增长重要驱动力。以中国银行为例,“2020年个人金融业务已经跃升为中行第一大收入贡献板块,个人金融业务的利润增速达到22%。”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国雨介绍说。

其中,消费信贷业务尤其受到银行热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是现阶段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也是由消费信贷自身的特点所决定。

具体来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具有对象广泛、风险分散的特点,且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利差水平较高。在对企业贷款利差收窄的背景下,消费贷款业务的相对高利差成为吸引银行目光的重要因素。

随着银行把战略重心更多转向个人金融业务,消费信贷成为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突破口。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0)》显示,在2020年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超七成银行家认为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是首要重点,较2019年比例提升近一成。

从各银行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看,消费信贷也可谓高频词汇。多家银行都用“大力发展”“加快发展”“升级提速”等词汇形容本行2020年消费信贷的发展情况。

“2020年,建行信用卡贷款新增84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新增750亿元。”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表示,2021年建行将把握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机遇,继续推动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的持续发展。

农业银行表示,2021年将加大对新型消费领域居民个人信贷的投放。中行则将消费金融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刘金表示,中行将促进消费金融发展,落实扩大内需战略,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

消费信贷发展空间广阔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从金融支持消费来看,发展消费信贷是其中重要一环,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未来民生消费领域需求将持续释放,为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带来良好机遇。

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还有一个新的背景。房地产贷款长期以来被银行视为“香饽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房住不炒”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融资趋紧,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特别是2020年末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出台,更是全面拧紧了房地产融资的“闸门”。

面对这一变化,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优化信贷结构,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消费信贷顺应全面促进消费的政策导向,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住户消费贷款增速将保持在12%至14%的稳定区间。商业银行会以公共消费、汽车住房消费、城乡消费、服务消费等金融服务抓住潜在零售客户,继续减费让利,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创新个人消费金融产品。

监管完善促消费信贷规范发展

近年来,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积极合作使得消费贷款渗透率大幅提升,在扩大消费信贷覆盖面和便利度的同时,也衍生出新的风险。“互联网平台提高了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却往往忽视‘可负担性’,金融风险随之累积。”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说。

专家认为,部分互联网平台向一些资信脆弱人群灌输“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观念,过分追踪与收集用户“数字足迹”,给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带来阴霾。同时,也存在部分消费贷款被挪用,违规流入楼市、股市,推升相关资产价格的现象。

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整治市场乱象,相关监管政策正在加快推出。近期,网络小额贷款管理办法、互联网存款新规、禁止小贷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一系列监管举措陆续出台,剑指市场乱象,为消费信贷规范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各地监管部门也出手严查消费贷流向,确保贷款不被挪用。

专家认为,随着监管趋于完善,银行加快产品创新和投入,打造高效便捷的消费贷款产品体系,消费信贷有望在规范发展的前提下迎来发展机遇期,助力形成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内需市场。 

最新金融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谭德塞谴责以色列:施加禁令不会更安全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