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分享

在今天这个红红火火的除夕,相信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欢聚一堂,围坐在一起,享用着精心准备的团圆饭吧!想来春联已经贴好了,新衣也换上了,声声爆竹带来的喜庆气氛让大人孩子都合不拢嘴。

不过,大家知道吗?有这么一群师生,他们把除夕搬到了神秘的“月宫”里……他们就是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365”实验的师生,今年志愿者们的春节要在一个名叫“月宫一号”的实验装置中度过。

你能想象得出,在105天里,不间断地身处一个150平米的实验空间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吗?你想知道,在这样的空间里,会过一个怎样的大年吗?快来跟小编看一看!

今日除夕,“月宫”里怎么过大年?

去年5月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了一项名叫“月宫365”的实验。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设置两次换班,8名志愿者要分三批在“月宫一号”实验舱内,交替进行为期365天的多人次实验——

第一阶段:2017年5月10日~2017年7月9日:Ⅰ组志愿者入舱进行为期60天密闭实验。

第二阶段:2017年7月9日~2018年1月26日:Ⅱ组志愿者进行为期200天密闭实验。

第三阶段:2018年1月26日~2018年5月10日:Ⅰ组志愿者进行为期105天密闭实验。

这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这项技术实际上是为了未来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提供保障。

就在不久前的1月26日,按照实验计划,曾完成第一阶段为期60天实验的I组四名志愿者刘慧、刘佃磊、胡静斐、高寒,再次进入实验舱内,投入第三阶段为期105天的实验。

这意味着今天他们要在“月宫一号”过春节!

此前,志愿者胡静斐就说过,“我们已经安排好了,除夕会包饺子,看春晚视频,还会和家里视频连线,不会孤独的。”

今天就是除夕了,志愿者们在“月宫一号”里的大年过得怎样?

听说,前阵子舱内的志愿者就开始打扫卫生,每天精心呵护舱内小麦、蔬菜、草莓等作物,保证春节期间可以吃上最可口的蔬菜水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天“月宫一号”里的不少蔬菜都迎来了大丰收!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今天,舱内舱外的实验团队成员们一起过起了春节!不论舱内舱外,大家都用相同的原料包饺子。据了解,饺子馅分为猪肉白菜、猪肉胡萝卜和猪肉大葱,饺子皮有三种,分别是全麦的、加了胡萝卜汁的和蔬菜汁的。

舱外,“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航教授刘红也带着同学们包起了饺子,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与此同时,舱内的小伙伴们也准备得有条不紊!

看!舱内志愿者正在采摘种植的蔬菜!这成就感,真不是往年的年夜饭能比的!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下午,舱内志愿者们就开始为年夜饭忙碌起来,洗菜、和面、备馅,准备包一顿饺子。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尽管用舱内的食材准备的年夜饭,可能不比平时家中的年夜饭丰盛,但与平时并肩工作的伙伴一起筹备,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想必这个除夕对四位志愿者而言,一定终身难忘。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在舱内外连线环节,大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虽然没能与家人们团聚,但能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值得每位成员骄傲!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除夕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要知道,我们的志愿者团队共计要在“月宫一号”里留足365天。那么这个能种菜、能工作、能生活的“月宫一号”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大家伙”肩负着怎样的科研任务?又有多牛呢?

365天每时每刻都在实验,是种啥体验?

“月宫365”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

“月宫一号”装置总面积约150平米。植物舱I和植物舱II占地约100平米。综合舱居住面积约42平米(4间卧室,1洗漱间,1固废间,1集客厅、工作间、厨房、餐厅多功能一体的交流间)。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这样严格而长时间的实验,为了什么?

简单说,生命保障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宇航员离开地球,在遥远的太空中生存,离不开空气、水和食物。然而,目前的载人飞行器和空间站中,所采用的生命保障系统为携带式或物理化学再生式,其往往需要在一定周期内对物料进行补充,以维持生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人类在未来进行深空探测,构建月球、火星基地,由于距离遥远,运输成本极高,因此需要“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其利用生物技术,原位循环再生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通过系统内循环的方式,减少外部物料输入,提高系统闭合程度,降低运营成本。

在正式进行火星、月球基地建设之前,需要建立地基综合实验验证系统进行技术验证。

为什么说咱中国的技术领先了世界?

我国是世界上除俄罗斯与美国外,第三个建立此类系统的国家。

从结果上来说,中国、俄罗斯、美国的系统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从技术上来说,我国的技术显然要更高。原因就在于,俄美所采取的技术,都是由人-植物组成的“两生物链环系统”,而我国采取的是由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四生物链环系统”。

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数越多,其稳定性就越强,当然这也意味着技术复杂度也越高。美国和日本曾经尝试过四生物链环系统,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月宫一号”在2013年建成,并于2014年成功进行3人105天的长期密闭实验,系统闭合度达到了97%,循环再生了100%的氧气和水,55%的食物。

这标志着我国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月宫一号”设计图

据“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教授介绍:“我们这个系统持续维持人的生理所需,没有出现任何大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证明了我们这个系统的优势。”

除夕以外,志愿者的日常生活什么样?

志愿者们每天在舱内的24小时主要分为科研、日常工作和生活三部分。

志愿者们作为实验操作者又作为实验对象,需要对自身取样,从头发丝、鼻腔、唾液、指甲到尿液粪便,还要定期完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测量,每个人都是强大的数据库,从内到外都是数据基础。

作为实验对象要做的,就是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呈现最真实的自己。很多事情要重复做几百次。

在“月宫”,志愿者们没有周末、不分寒暑,遵循固定的生物节律,有科学的饮食搭配,200天里不能睡一个懒觉。四人各司其职,每天都有早早规划好的固定任务。

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 真带劲儿!

刘红教授说:“今天整个实验进行了280天,正值新春佳节,为了大实验的顺利进行,舱内志愿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依然进行着科研任务,我们实验室舱外的全体师生与舱内志愿者同甘共苦,坚守岗位,继续奋斗在科研的前线,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春节期间实验室师生为了同一个目标,牺牲了与家人一起过年的机会,但是他们毫无怨言,依旧保持充沛的活力,在‘月宫一号’与彼此共同欢度春节,我为我们的团队而骄傲。”

刘红教授还说:“在此谨代表‘月宫一号’全体师生祝全国人民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看着这么拼的团队,中教君由衷地感动和钦佩。同时,中教君又想到每年除夕,各行各业都有无数的工作人员为了所有人的阖家团圆和幸福平安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我们借着“月宫一号”里热气腾腾的饺子和喜气洋洋的氛围,为所有在今夜依然坚守工作的朋友道声辛苦和感谢!祝大家新一年幸福安康,阖家欢乐!

责任编辑:庄婷婷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教育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金汤社区举办202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