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高考时节,一位居住在武汉的“心碎母亲”写了一封致所有高考考生的公开信,缘由是他的儿子曾经成绩优秀,因为沉迷网游致高考失利,至今未能从失利中走出来。这位母亲说:“亲爱的孩子们,你们会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无论如何,请你们一定要远离网游、好好学习,决不能因为沉迷网游而葬送一生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你们的手里,而绝不掌握在你们的手机里。”
公允地说,网游并不都是洪水猛兽,好的游戏可以培养团队精神,还能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因此,早在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将电子竞技改批为第78个正式体育竞赛项。但家长的锥心之语,依然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概因现实是残酷的,能通过网游赚钱成名或实现人生价值的毕竟少数,大部分人不过是打发时间。也有人难以自持,一头栽入了网游的“陷阱”中,特别是在它的“成瘾机制”下,花钱花时间还算事小,个别时候还会引致绝食等极端案例。另一方面,游戏构建规则往往强调暴力解决问题,有可能会误导青少年“三观”。广东一所高校进行了一项针对518名中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玩家对暴力网游接触量越大,越倾向于认为世界是丑恶的、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同时对暴力的赞同度也越高。
一款游戏之所以会成为“电子鸦片”,固然与青少年的自制力较弱、学校家长照看不过来关系紧密,但这无法消弭网游企业应该负起的首要责任。去年,一款叫《王者荣耀》的游戏引起了热议,有的玩家“狂打40小时诱发脑梗”,有的00后“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直指它在“防沉迷”方面的不足,倒逼该游戏推出限制登录等补救机制。但也需要看到,“防沉迷”是个系统性的规则建设,不止是在末端一味地封堵,而要在游戏情节、内容的设计上体现出责任。盘点市面上的网游,不少只强调“赢”,结果满屏是“打打杀杀”;有的强调“利”,诱惑未成年人购买装备。这种重体验而不计后果的行为,往往才是被公众称为“游戏之恶”的那部分,也恰恰是游戏企业有能力也有责任做好源头防范的那部分。
一方面青少年对待游戏需要充分克制,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要把好关。面对同样一款游戏,有人沉迷了,有人不动心,这种极具差异的个体表现,背后往往有一些隐秘的成因。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引导研究”发现,有4种青少年特别容易出现游戏成瘾现象,即家庭条件较差的,隔代教育下的,家庭关系差、亲子互动少的,家长对子女游戏行为没有限制的。这跟弗洛伊德的“补偿”理论不谋而合,就是说,青少年沉迷游戏可以被看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偿机制。因此,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父母亲一定要多反思,是不是给了足够的陪伴和沟通,是否有意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社交。以此为源头,多改变自己,多传递价值,才能填补起青少年的“精神空虚”。
“命运掌握在你们的手里,而绝不掌握在你们的手机里。”对青少年来讲,出于人生经验的局限,意志力的薄弱,未必能感知这句话的意义,因此需要格外强调引导的力量。只有让游戏开发者负起主体责任,让家庭负起把关责任,才能引导青少年少走弯路、偏路,不致迷失在网游的虚拟世界中。
责任编辑:唐秀敏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福州“三侨生”身份认定可提前申办2019-03-20
- 美佛儿学校违规招无学籍高中生2019-03-13
- 南平市各校举行高考百日誓师大会2019-03-13
- 最新教育资讯 频道推荐
-
为争取华裔选票 澳大利亚政客争相使用微信2019-04-01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