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智联招聘与全球化智库(CC)正式发布《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本次研究重点反映了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在留学前后的发展变化,对海归就业和创业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海归选择留学与回国的原因、对留学安全的认知、对落地城市的选择,以及对“人才大战”等社会问题的看法进行了调查,还首次对海归群体留学前后的城市迁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科生占比最高,英美是首选
从首次出国留学年份分布看,海归群体出国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2010年以后,合计占比达到72%。其中,2012、2013、2014三年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1%、10%及13%。
从首次出国前所处教育阶段分布来看,海归群体中本科学历出国留学的占比最高,达到51.54%,其次是高中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占比分别为29.79%和12.12%。博士研究生、初中和小学及以下阶段占比较小,分别为0.67%、1.54%和1.14%。与2017年调查结果相比,2018年高中阶段出国留学的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则分别降低了4个和7个百分点,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
从最近一次留学国家/地区分布占比情况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是海归群体留学的主要国家,占比分别为19%、18%、10%、10%以及8%。此外,加拿大与法国占比接近,分别为5%和4%。从留学国家男女比例来看,作为主要留学目的国的英国和美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女性海归更青睐于英国,占比高达22%,其次是美国的15%;而男性海归这一比例恰恰相反,21%的男性最近一次留学国家为美国,而15%的男性群体选择赴英国留学。
在最近一次留学中的主修科目中,经济学与商学类占比最高,达到43%。其次,分别是艺术与人文科学(14%)、工程学(10%)、计算机科学(5%)、管理学(5%)、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学(4%)、及语言学(3%)。在主修科目的数据中,除经济学与商学类男女比例接近之外,其他主修科目因文理区分在男女比例的分布上差异明显,文科类专业(如艺术与人文科学、语言学等)女性占比高于男性,而在理工科类专业上则男性比例较高。
在海外获得最高学位/学历中,海归群体获得硕士学位的占比最高,达到56%,其次是学士学位,占比38%。此外,博士学位、专科和其他占比均在2%左右。在获得学位/学历层次的男女占比分布上,学士与博士学位男性比例较高,硕士学位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相比2017年调查结果,获得学士学位的海归比例上升了7个百分点,获得硕士学位的比例则下降了6个百分点,出国读取本科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多数人没有海外创业经验
对于“留学后的收获是否实现了预期”这一问题,海归群体中接近一半的人持肯定态度。调查发现,分别有34%和11%的受访者选择“收获高于预期”和“收获远高于预期”,留学收获达到预期的比例为45%;另有28%和8%的受访者认为“收获低于预期”和“收获远低于预期”,留学收获未达到预期的比例达35%;还有20%的受访者对留学收获是否达到预期则表示“不清楚”。
从海外实习经验情况看,海归群体中具有海外实习经验的达到六成,剩余40%的人没有海外实习经验。其中,有“1-3个月”实习经验及“一年以上”实习经验,占比大体相当,分别为20%和19%。此外“4-6个月”占比13%,“7-12个月”占比8%。在实习经验的男女比例分布上,女性海归更多拥有短期实习经验(3个月及以下),而男性则更多拥有较长期的实习经验(4个月及以上)。
在海外工作经验分布情况方面,海归群体中近七成具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没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占三成。其中,具有“1-3年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占比23%,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半年-1年”占比17%,“半年以下”14%。拥有三年以上较长海外工作经验者占比较少,“3-6年”占比11%,较2017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6年以上”占比5%,也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具有1年以上,特别是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比例提升明显。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归具有海外工作经验,海归质量不断提升。
在海外创业经验分布情况来看,海归群体中大多数人没有海外创业经验,比例达84%;“有过创业经验,但没有获得显著成效或出现经济等方面的损失”比例为12%;有“创业经验,且创业获得显著成效”的比例为4%。男性数据略高于女性。
“留学安全”关注度上升
近年来,留学生在国外遭到不法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留学安全问题备受留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调查数据显示,海归群体中认为留学安全问题“较为常见,要提高防范意识”的比例达到44%,2017年该数据仅为27%。认为“只是个别案例被媒体放大,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比例也2017年的66%下降到2018年的40%。留学生的安全意识有明显提升。此外,另有13%的受访者认为“留学所在国不存在安全问题”,4%表示对于是否存在留学安全问题“不清楚”。
关于如何防范留学安全问题带来的隐患,海归群体中80%的人认为留学生应“提高法律意识,了解和遵守当地法律”,53%的人希望“中国大使馆与各个学校中国学生会建立直接联系,打通留学生寻求帮助的官方渠道”,49%的人建议“留学国中国大使馆建立中国留学生信息库”。此外,也有海归建议“中国学生会按当地情况制作安全情况手册,并在orientation发放”(29%)、“政府制定留学安全手册”(16%)、留学生“及时寻求心理辅导”(13%)。
多数人归国后回到生源地,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多数海归回国后未发生相对于生源地的现居住地迁移现象;对于发生迁移的海归群体来说,北京、上海和广东是其选择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海归人才面临流失的挑战;“经济发展快”是海归群体选择迁移城市的重要参考。
最近一年,城市间的“人才大战”从一线城市扩散到二、三线城市,人才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数据显示,海归群体生源地占比超过5%的省市有北京、广东、山东、辽宁、江苏、河北,分别占海归群体的9%、9%、8%、7%、6%和5%。可以看到,海归群体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上来看,这些省市较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优势。然而,从海归群体的现居住地来看,省市之间的人才聚集能力区别显著,即有些省市在该过程中成为人才磁铁,吸引和集聚海归,另一些省市则在人才竞争中面临海归人才流失的挑战。
从海归群体的现居住地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是省市间海归人才竞争中的受益者,海归群体迁入数量分别占海归群体总量的12%、8%和6%,即在假设生源地为北京、上海和广东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均未发生迁移 的基础上,有额外12%、8%和6%的其他生源地海归群体迁移到这三个省市;从增幅上来看则更加明显,北京、上海和广东海归群体净增幅分别为141%、278%和72%,即在假设生源地为北京的海归群体未发生迁移的基础上,有超过该群体1.4倍的其他生源地海归群体选择在北京发展,而这一现象在上海则接近3倍。
海归群体流失方面 ,黑龙江、山西、河南、河北和湖南流失比例较大,分别为81%、60%、58%、49%和46%,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大战”中将面临更更加严峻的挑战。
把未发生迁移的数据与发生迁移的数据进行比对发现,61%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并未发生迁移,而是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其他迁移的海归人群中,有13%的海归迁往北京,8%的海归群体迁往上海,7%的海归群体迁往广东,与上图中假设北京、上海、广东无迁出情况的比例相比,北京、广东生源的海归群体迁出比例实际仅为1%,上海生源的海归群体迁出比例更小。
从非北京生源海归群体迁入北京的省市分布来看,河北、山东、山西、辽宁、河南、天津、吉林、陕西等省市是主要的输送省份。其中,河北、山东、山西占非北京生源海归群体迁入北京总量比例的前三位,分别为17%、11%、9%。可以看到,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对北方人才、乃至中西部人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
从非上海生源海归群体迁入上海的省市分布来看,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辽宁和黑龙江等省市是主要的输送省份。其中,河南、江苏、安徽占非上海生源海归群体迁入上海总量比例的前三位,分别为12%、9%、7%。可以看到,上海除对周边省份海归人才具有显著吸引力之外,更是生源地为河南的海归群体的主要选择。
从非广东生源海归群体迁入广东的省市分布来看,湖南、广西、湖北、福建、江苏、江西等省市是主要的输送省份。其中,湖南、广西和湖北占非广东生源海归群体迁入广东总量比例的前三位,分别为17%、11%、11%。
不了解国内企业需求,4-6年收回留学成本者最高
海归群体在国内就业方面存在的优势主要包括“语言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生活适应能力强,更加独立”,选择比例分别为73%、59%和37%;此外,也有受访者认为海归的就业优势还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强”(25%)、“更了解海外市场,容易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或分销渠道”(16%)、“更具创新能力”(16%)等。与2017年相比,海归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势评判有明显下降,选择比例从86%下降到59%。当前,中国参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加之国内高校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快速发展,使国际视野的获取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海归群体更加直接接触到国际领域的优势仍然明显。
在海归群体在国内就业的劣势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主要原因,有59%的海归选择了该选项;与此同时,“缺乏完善的职业规划”(32%)、“回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29%)、“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27%)、“岗位海投效率低”(22%)和“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难以找到准确的创业定位”(21%)等因素也导致海归在就业市场处于劣势。随着海归群体的日益壮大,为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创新创业和国际化发展方面,建议政府联合企业及相关部门通过开展海外政策宣讲、举办海归专场招聘会、开设海归招聘通道等方式,以减少海归的就业劣势。
回国后的融入情况显示,97%的受访者能够在回国发展中实现社会融入,其中能够“顺利实现融入”和“有困难,但能渐渐融入”的比例均占48%。约3%的受访者始终无法融入,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始终无法融入的海归比例降低了2个百分点。
留学成本回收方面,35%的海归认为4-6年可以收回留学的经济成本,29%的海归认为1-3年可收回成本,认为需要7-10年或10年以上收回成本的海归均有16%,而认为1年以下能收回成本的仅占5%。
三成多海归月入不足6000元
海归群体职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72%的海归处于就业状态,16%的海归正在求职,5%的海归正在创业。其中,创业比例男性高于女性2个百分点。
向招聘网站/招聘软件等渠道投递简历是海归在国内求职的首要渠道,95%的海归可以在归国以后的半年内找到工作。
从获得国内工作的求职渠道来看,排在首位的是通过“招聘网站/APP投递简历”,49%的海归选择该途径求职;其次是“直接向意向单位投递简历”和“家人或者亲戚朋友推荐”,选择比例分别为22%和19%。其中,男性与女性在这三种主流的求职渠道中存在一定差异,男性“直接向意向单位投递简历”的比例高于女性,而选择“招聘网站/APP投递简历”和“家人或者亲戚朋友推荐”的渠道,女性比例则高于男性。
在求职周期方面,男性与女性海归的差异并不明显。42%的海归能够在归国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40%的海归能够在1-3个月找到工作;需要4-6个月的占比为13%;需要6个月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与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的海归比例提升了10个百分点,同时,需要6个月及以上求职时间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说明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金融业超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次成为海归就业中最主要的行业领域;私营/民营企业是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企业规模集中在500人以下;经营管理类/贸易销售类和计算机与互联网类岗位是男性海归的主要选择,而女性海归更多的倾向于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类/公关与市场营销类和贸易销售类岗位;就业于普通岗位的海归占比近六成;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高于6000元。
在就业行业方面,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教育、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排名靠前,所占比例分别为14%、13%、12%、11%、8%和7%。可以看到,在排名靠前的行业中,因性别不同,海归对于行业的选择也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女性海归来说,教育(15%)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0%)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对于男性海归来说,金融业(17%)和制造业(15%)占比则明显高于女性。与2017年相比,金融业就业比例超过信息技术服务业升至第一位,制造业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从2017年的第5位升至2018年的第3位。
海归就业单位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但从数据来看,海归群体就业单位类型主要集中在私营/民营企业,占比为53%;外商/港澳台资企业占比17%;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占比分别为15%和8%。海归群体就职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和国际组织的比例相对较小。当前,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发展情况与欧美国家相比较为缓慢,中国未来更好地参与全球化发展,需要海归群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组织/团体、国际组织等形式的机构中,发挥好海归的国际化作用。
海归就业单位的员工规模以100-499人的企业为主,所占比例为28%。就业单位员工规模在21-99人的比例为23%。此外,1000-9999人企业占比16%,500-999人、10000人以上和20人以下企业占比分别为13%、11%和9%。
海归就业的工作岗位中,贸易/销售/业务类以13%的占比排名首位;其次分别为,经营管理类(12%)、行政/人力资源管理类(9%)、公关/市场营销类(9%)、金融/经济类(7%)、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类(6%)等。从性别来看,男性与女性在工作岗位方面也有一定差异。男性海归更多地从事于贸易/销售/业务类、经营管理类和计算机/互联网类等岗位,女性海归则更多地从事于行政/人力资源管理类、公关/市场营销类和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类等岗位。
在职级分布中,海归群体中58%的人为一般员工,基层管理者占比23%,中层管理者占比15%。高管层相对较少,仅为3%。
在海归的税前月收入分布情况中,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但从单项对比来看,6000元及以下群体占比最高,为33%。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海归群体中,6001-8000元群体占比25%,8001-10000元群体占比15%,10001-15000元群体占比15%,15000元以上群体占比12%。从性别来看,税前月收入在8000元及以下的女性占比高于男性,税前月收入在8001-10000元的女性占比低于男性,税前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占比则没有显著差别。相比2017年,海归税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2017年为48%),同时,6001-8000元、8001-10000元区间均增加了2个百分点,10001-20000元区间增幅高达7个百分点,海归薪资待遇有所提升。
工作与专业不匹配成为共识
逾七成海归认为其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80%的海归认为其收入水平低于预期;超过半数海归有更换工作的经历,主要原因是企业发展前景不明和薪资水平问题。
进一步调查发现,海归群体普遍认为当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程度不高。认为非常匹配的仅占5%,认为匹配程度较好的占比23%,认为匹配程度一般、匹配程度较差和完全不匹配的比例分别为34%、18%、20%。海归就业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归群体对于个人发展的预期。
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相比,认为收入高于甚至远高于预期的海归不足1%;仅有19%的海归认为工作收入基本符合预期;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和远低于预期的海归占比分别为49%和31%。综合来看,虽然海归群体的整体收入水平较2017年有所提升,但80%的海归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的情况,较2017年69%的比例来看,海归群体收入与预期矛盾进一步加剧。
超过半数的海归群体有更换工作的经历。其中,更换1次、2次和3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5%、17%和12%。没有更换工作的海归占比为46%。对比2017年的数据而言,海归群体中没有更换工作经历的比例下降了7个百分点,同时,更换1次、2次的比例分别增加了4个和2个百分点,海归第一、二份工作的稳定性稍有下降。
深入分析工作变动的原因,结果如下: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是最主要的原因,占比达到25%;22%的海归由于薪酬水平跳槽;“有了更好的机会”、“职位晋升受限”、“对目前的工作不感兴趣”也各自占据10%以上的海归比例。相比2017年的调研结果,因薪酬水平产生工作变动的比例上升了9个百分点,显示出海归回国后的薪资水平与期待存在较大差距,提升其薪资待遇成为企事业单位提升海归人才就业满意度的重要方向。
海归群体对于吸引留学生回国发展的政策了解程度不高;“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和“完善海归人才就业机制”是海归群体最关注的政策方向。
对当前吸引海归政策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海归(63%)表示“听说过,但不知详细内容”,“经常关注,知道内容”的海归仅占20%,另有17%的海归对这类政策“不清楚”。由此可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海归吸引政策、相关配套优惠的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需要开拓更多宣传渠道、提升政策在留学生群体中的了解程度,进而吸引更多留学生回国发展。
超半数海归创业企业尚未盈利
近半数海归的创业时间集中在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是海归创业行业的前三选择;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个人存款;超过半数企业尚未实现盈利。48%海归的创业时间集中在2017年,2016年创业海归占比为18%,2015年为9%,2015年以前创业的比例为25%。
海归创业行业选择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7%)、批发和零售业(15%)、教育(11%)。前两名以男性创业者居多,而在教育行业,女性创业者远高于男性,为14%;出现女性创业者比例高于男性的创业行业还有“住宿和餐饮业”等。
进一步分析海归创业者选择该行业创业的原因,30%的海归是因为“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紧密相关”,其次24%的海归选择了“主要合伙人的创业理念”,再次为“该行业是创业热门行业”,占比为17%。因“家庭背景”而选择该行业创业的比例为11%,因“相关技术专利、国家或地方发展规划相匹配”“个人爱好”因素选择相关行业创业的比例均为6%。其中,女性海归创业者相对男性来说,关注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相关性、创业热门行业和家庭背景的比例更高。
海归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个人存款”和“朋友亲戚借款或赠款”,占比分别为72%和31%,来源于国内、国外企业入股的比例均为10%,国内风险投资来源占比7%,银行贷款比例为6%,国外风险投资占比为4%。相比2017年创业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占比为18%,2018年数据下降了12个百分点。女性创业者对于个人存款和朋友亲戚借款或赠款的依赖度较高,男性创业者则在吸引投资方面有更多的表现。
海归创业企业在当下尚未开始盈利的比例为54%,且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1-3年开始盈利的企业比例为40%,且男性比例高于女性。4-6年开始盈利占比6%,10年以上才开始盈利的比例为1%。
运行成本高是创业过程中遇到最主要困难;市场开拓、创业空间支持和金融服务等专业方面的支持是海归创业过程中最需要的;当前创业服务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仍然有限。
海归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仍然是运行成本高,占比56%,我国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其次,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的比例达到38%,因融资困难的比例为37%,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技术成果转化比较困难、国内研发水平尚不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比较困难分别占比为27%、21%、13%、8%、6%、1%。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海归创业者对于企业运行成本高的反应较男性海归创业者更为明显。
海归创业者对于创业阶段所需的支持进行了排序,首先需要市场开拓(41%)、创业支持空间(35%)、金融服务(34%)专业方面的支持,其次是人力资源服务(20%)、专利保护(15%)、技术研发(14%)、法律支持(11%)、咨询管理服务(8%)、税收优惠(8%)、技术转移(7%)以及其它配套政策(3%)方面的支持。男性海归创业者关心创业空间支持和金融支持,女性海归创业者对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和技术研发的需要比例高于男性。
不同性别的海归创业者对创业服务为其创业提供帮助的评价有显著差异。其中,认为帮助非常大的男性比例为23%,而女性仅为4%;认为帮助较大的男性比例为26%,女性为18%,认为一般的男性比例为21%,而女性比例达到43%;认为帮助很小的男性占比为5%,女性占比11%;认为没有帮助的男性比例为14%,女性比例为7%;认为不清楚的男性比例为12%,女性比例为18%。在创业服务的供应方面,应当对女性海归创业者予以更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唐秀敏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花费近200万留学后工资一千多 海归需加码积累优势2019-01-11
- 海归求职越来越难 我们为什么还要出去留学?2019-01-04
- 海归入福建:“晋江经验” 让海归竖起大拇指2018-12-03
- 最新教育资讯 频道推荐
-
为争取华裔选票 澳大利亚政客争相使用微信2019-04-01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